一年一度七夕到,朋友圈中炸鍋了(liao)
敢問姑娘和小伙,你家是否要割稻。
愛情,從沒有淡出人們的視線,它是溫飽以外的必需品,又由于各種緣分作梗,于是變成了奢侈品。和其他物質形式的奢侈品不一樣,愛情這款奢侈品并沒有明碼標價,標準因人而異,貴賤自知。而檢驗它真假的標準也是以金錢買不到的時間來判斷的。最頭疼的是,我們好想根本不知道上哪兒進貨。即使碰到了誰,也不知道“質量”怎樣,合不合適自己。
鑒于這種情況,商業世界不遺余力的催生出很多愛情的周邊產品:“合不合適,旅個游就知道了”、“想知道TA愛不愛你,看這幾點就知道”、“情定一鉆,緣起三生”。。。無形的愛情有了看得見的衡量標準,可把很多蠢蠢欲動的人高興壞了,一股腦的加入了這場“游戲”。
只是,以“有形的標準追無形的愛情”,就像”以有涯追無涯“,總有不完滿的時候。正如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寫到: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after its own fashion(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用在愛情上也照樣適用---幸福的愛情都是一樣的,糟糕的愛情各有各的不幸。
作為一枚妥妥的單身狗,不體驗,也知道美好的愛情應該長什么樣子。它是《致橡樹》、是《理性與情感》、也是《泰坦尼克號》、還可以是...為此還學了不少偏方,“種個好伴侶”法則啦、吸引力法則啦、“21天搞定TA”俱樂部啦...不知道是不是對這種治療過敏,后來也沒搞定誰,反而是自己愛情免疫力系統下降了---一提起對象就頭暈。
但是這些都不是真相!
因為---
首先,愛情的本質是:向內求而外化于TA的過程。前段時間在TED看到的一個演講,那位女士列下了一系列對對方的要求,以此挑選出理想的伴侶。
那么根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有自己擁有同樣的品質,才能跟同品質的TA摩擦出火花,這個邏輯好像能說得通吧?
其次,愛情是一個不斷問自己“喜歡什么”、“為什么喜歡”、“怎樣去喜歡”的事情。即使我們學習了很多很多“愛情秘密武器”,只要不知道“愛什么”,“為什么愛”,最后都會因為根基不穩而垮掉,“長跑戀愛”,不問自己這幾個問題,順著“愛情感覺”這個“偽慣性”往前走,大都死得不明不白的。
最后,愛情的有無,都不該影響自己生活的初衷(更好)。因為遇到了“臭男人”,所以就做個“丑女人”,邏輯不對,所以這個自殘模式還是不要開啟得好。
不過呢,我沒有成功經歷,誰相信上面的話也是十足的傻子。別人的思想只是我們思考前的藥引子,自己的愛情自己把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