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過年又近了,年夜飯這個話題便逐漸變大。從媽媽的味道,到老傳統(tǒng)的年夜飯必須有什么,最后不小心扯到了地域,于是成了地域之爭。
anyway,作為南方人的我卻總是饞著北方的八寶鴨。北方的同學說,這道菜過程太復雜了,自己家已經(jīng)不怎么做這道菜,一般都是在酒席里才能吃得到。鴨子先腌制幾個小時,然后調(diào)制八寶餡。糯米、香腸、香菇、栗子、冬筍、熏干和胡蘿卜切成小丁,混合炒至,再填放到鴨肚,用棉線封住鴨肚。再用八角等調(diào)料煮,最后上鴨子蒸。最好的八寶鴨,一定是金黃色的,剪開棉線,糯米的清香和其他材料完美混合。
我想這道菜,我吃最多的一定是那混著鴨油,伴著各種香腸、香菇的糯米了。
南方人對于糯米的情節(jié)是根植在基因里的,從南方女子甜糯的性格就能看出來。
南方的宴席的最后一道甜點是八寶飯,又叫甜飯,寓意甜甜美美,所有人都會像瓜分蛋糕一樣,默默地切一塊到自己的碗里。如果有不愛這個味道的,桌上的長輩就會主動分一些到碗里,那是希望你也能沾沾喜氣。于是,再不愛的人,在南方也會偶爾吃一吃糯米。因為里面包含著希望,祝福,好運和愛啊!
以前有人開玩笑說,越來越多的孩子不知道大米是種出來的,不知道玉米是種田里的……城市鋼筋水泥林立,又會有多少人知道大自然和人類協(xié)作出的產(chǎn)品呢!如果幸運,你在鄉(xiāng)村生活過,你不僅能了解古老的簡單的機器加工食品的原理,甚至還能窺見不少市面上買不到的美味。
年糕一般是被擺放在超市的貨架上,在隔壁的蔬菜區(qū)買些芹菜,再撈一些花蛤,和年糕擱一塊就能做出一碗營養(yǎng)、味道和擺盤滿分的主食。可幸運地在鄉(xiāng)村生活過的我,更是愛年糕新鮮出爐時的味道:綿糯,有點咸,有點甜,有點韌。
一般村子是由生活在方圓百里之內(nèi)的十幾戶人家組成,大家有一臺公共的機器,每逢過節(jié),便在這個共同的財產(chǎn)上協(xié)作出相應節(jié)日的食物。年糕,在寒冷的冬天,各自根據(jù)家里的過年要吃的分量拿出糯米,然后輪流在某一戶家里制作出來。小孩則守在機器房間里,看著年糕從機器口慢悠悠地伸出來,坐在旁邊的媽媽們,就揪出一塊打發(fā)饞嘴的小孩。我每次都偷偷吃兩塊,因為糯米是支鏈淀粉,不好消化,于是嚴格地防著小孩再來第二塊。
錯過這一天的年糕量,就錯過了一年的年糕。不過,糯米精們也不用傷心太久。清明果是進階版的年糕,加上艾草,內(nèi)餡裹著蘿卜干,有些地方是白糖。物質(zhì)充足的現(xiàn)在,內(nèi)餡的選擇就更豐富了。不過我還是最愛蘿卜干,艾草的芳香和糯米做的皮的綿糯,和脆脆的蘿卜干,在嘴里更是豐富和可愛。
要說到可愛,那就非白白糯糯的元宵莫屬了。糯米粉和成一團圓圓的形狀,簡單的煮開水,再把糯米團下鍋,等糯米團外形更圓滑,自動漂浮的時候,就表明已經(jīng)煮熟。福州,不叫元宵而是叫戲(xi這樣的發(fā)音)。將煮好的戲撈起,放在花生和芝麻攆成粉的碗里滾幾下。于是,戲粉(xihong)就好了,大小更好是一口,中午就這么一口接一口地吃撐。
這是糯米的基礎味道,有點甜,有點韌,跟任何食材都能搭配,但又保持自己的糯性,所以才會讓南方的人直接淪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