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寫影評,不是解讀得很深入,只是忍不住想寫一寫,記錄下的是,看完電影《神奇隊長》后的一點感悟。
插話
2016年,我把年度推薦電影給了《墊底辣妹》,這部電影很雞湯,但是很觸動我,故事里有方法論,有意志力,有好心態,有人性,有艱難,有溫情,最重要的是——突破自我,老師雖然給了路徑,女主角其實是從0到1的過程,她并沒有想的走捷徑,而是盡最大努力,不斷踐行,爭取突破自己,同時讓時間成為了她的朋友,如果不是電影效果要有好結果,真實的人這樣的去努力,也會收獲更多的驚喜。
聽上這個故事去還是有點雞湯過剩,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有時我也需要雞湯來鼓勵下自己前行。最后,也推薦給所有人。
開始正題吧。
看完電影《神奇隊長》
網上有這樣的解讀,這就是個爛故事,就是一個神經病的老爸帶了一群神經病的孩子去搶一個得了神經病結果還自殺了的母親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讓我看還不如殺了我算了,免得得神經病。
其實,這種想法也比很多隨大流的人,想得清楚,至少他是在看過電影后,對電影的基本故事結構有了一個自我的判斷,然而,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為什么好和不好?就像不知道為什么股票會漲還是跌,是一個道理。別人推薦看,然后就看了,大家都說好看,我就去看了。大家都說好,我看過了,也感覺好看而已,也不知道為什么好看?為什么不好看?最后,只是把看過的電影當做談資使用罷了,然后也談不出個所以然。
這部電影,讓我覺得好的,有這么三點:
一,父親和孩子規律作息,按時清晨早起,坐享與晨間鍛煉。
二:培養孩子的興趣,讀書算一個,光讀還不行,必須要說出自己的思考(中間有個情節是老爸逼問二女兒讀了《洛麗塔》的真實想法。)
三:只用叢林生存模式不用游樂場模式(就是父親一家來到他們的姨媽家,姨媽和姨夫總是說孩子還太小,不敢說出真相),既需要合作又需要獨立。(攀巖與狩獵,可能顯示中很難做到,但是這種)
只是,為了劇情需要,編劇們刻意的讓父親的教育方式極端了一點,準確的說,應該是理想化了一點,但是瑕不掩瑜,就算孩子們看上去個個像怪物,但我們的社會何嘗不是殘酷得像原始森林,難道這個森林就沒有把人都變了成怪物嗎?我想或者更勝吧。話說回來,電影中的孩子經過刻意訓練后,被開啟了真正的心智,后續的與人打交道必然也會是如魚得水,因為,他們會不斷的自我思考和自我修正。
最后一幕,讓我的感觸很深,父親看著孩子們自己在吃早餐,且在做自己的事情,沒有對話,整個場景就這么持續了3分鐘。我差點看哭,這是多少父母夢寐以求的狀態啊!孩子和父母既是獨立的存在,又是相互依偎的存在!能達到這種默契,其實,需要太多地刻意訓練了,一旦達成,后續并不是一兩次的外在爭吵就能拆散的(兒子和父親的爭論,孩子還學會了原諒自己的父親,不僅完成自我成長,還幫助父親完成轉變,我說,太牛了,不要錯誤的以為我們當父母的,就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實孩子什么都懂,只是我們大人并沒有在成長)。
如果我們看完電影引發不了思考,是正常的,因為電影本來設計來就是讓我們休息的,這也是讓人覺得看電影是放松的過程,只有很少的人會在看完以后會去思考。因為我們平時就不愿多去思考,不去積累,所以,想一下寫出高質量的影評,就覺得很困難。
不管是分析電影的結構,還是分析電影的劇本,少數的思考派在行動,行動中逐漸抽絲剝繭,找到真相和本質,然后,觸發自己的思考,進而踐行,或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論,應用到生活中,或找到現在自己想法中的漏洞,修補起來。
看吧,一部電影,也是可以有很多踐行的,只是,我們想不想去應用它,還是說,我們只是把它當做消遣的食物。
最后,高質量的影評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我想象不出來,我只有繼續學習......
版權聲明:
本文在微信公眾號首發:
說言風語(bise-talk)
本文無需授權即可轉載。
本文所有圖片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