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劉陳,廣州府新安縣人,承祖業三代行商,薄有家資。
少時從父,行千里之遙,遍及江南;后繼家業,又跋涉萬里,踏足塞北。
其人急公好義,總救人之急,常散錢財于苦寒鄉人,逢天災大旱,施設粥棚救濟流民,鄉鄰無不贊賞;又不貪戀女色,只少時發妻,十余載仍相敬如賓,疼愛有加,臨近女子都以此教夫;既不貪財也不貪杯,交友謹慎不慕豪強;唯有貪嘴,好吃無度。
走商遍行天下,不說飛禽走獸、山珍海味,就連倭人的生食、紅毛的炙肉、韃子的烤羊也都曾痛快享受過。自忖人間美味已品嘗十之八九,但即便如此,乍聽某處有新鮮吃食,仍欣然往之。
某日,鄉人談起,寧國府有人得一肉芫,欲換百金。
王姓老人說這肉芫即是太歲星下凡,遇之不詳;醫館李郎中嗤笑,翻醫書上著:肉芫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
又有街口半瞎卜人講這肉莞又稱太歲,是古秦皇尋長生仙藥的一方,是否長生未可知,不過據傳味道鮮美,割之復長食之不盡。
聽及味道鮮美食之不盡,王劉陳立覺食指大動,問清這來龍去脈,當下啟程直奔北方尋味。
行及數日,終抵寧國府,全然不顧舟車勞頓,沿途打聽探明所在,終于找到這肉芫的主家郝二,說明來意。
這郝二本是本地一潑皮,貪得無厭以為奇貨可居,張口便要百兩黃金。王劉陳本是一生意人,雖寬厚好吃卻又精明非常,當下跨步出走;郝二張慌攔下,又報了百貫,王劉陳又走;如此反復,以十貫錢成交,又至商行兌得現錢,換一布包,分道揚鑣。
帶著布包回了客棧,打開看這肉芫,白如截肪,微微顫動,自覺口水難以抑制,于是取刀片肉數片,囑咐店家炒熟,食之果然味美絕倫,過往之鮮不能及也;又將之置入水中,隔夜再看,果然所失之肉微微復長。
王劉陳甚是歡喜,歸家后遂以肉芫為珍,每隔數日便切下少許以作品嘗,嘗后再置入水中待其生長,復而又嘗。欲分享妻兒鄰人品嘗,無不心生抵觸,再三謝絕。
此后經年,其妻病故,雖難過非常,唯喜食肉芫;過數年,其子又生子,已略顯老相,喜好不改;又十數年其子故,垂垂老矣,仍不改肉芫好食之性。
如此不計年數,待其孫病故,已是六世同堂,王劉陳已年近百五十歲。
此時,王劉陳已老朽不堪,行走坐臥皆不可,柴瘦干癟皮松骨脆,耳聾眼瞎神志糊涂,世間之事全不知,唯獨食肉芫之好不忘。其子孫也嘗試食肉芫,卻無特別之感,鄉以為趣談。
待其百五十歲壽宴,上至縣鄉長官、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前來祝賀。可王劉陳被放于椅上置于院中,除一呼一吸外全然如朽木枯根,外物渾然不覺,狀若干尸卻偏活著。
有游士恰途經此地,自號鄒先生,聞有百五十歲宴便故自前往,于庭院觀王劉陳狀、又聞其之趣,遂嘆:如此生不若死,非正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