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改頭換面
【釋義】原指人的容貌發生了改變。現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內容實質不變。
【出自】唐·寒山《詩三百三首》第二一四首:“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
他曾經有過不錯的家庭條件,仕宦門第,養尊處優。
少年時,他曾騎著白馬,攜鷹游獵。也曾博覽群書,胸懷大志。
飽讀詩書之后,他開始躊躇滿地去走科舉之路。可是他未能如愿,第一次就失敗了,第二次也失敗了。
自那時起,家人開始嫌棄他,親戚都來抱怨他,朋友也冷落他。他不服氣,帶著妻子從京城來到鄉下,在隱居中溫習攻讀,可還是每考必敗。
到了三十歲左右,第五次落榜后,他的妻子也終于沉不住氣了。他每次從書堆里抬起頭來,看到的都是妻子冰冷的面孔,聽到的也是怪罪的話語。
他想:我要是一輩子考不上,以后就得這樣憋屈地過下去了?
反思了幾天后,他終于作出了一個決定:不考了!世態炎涼如此,整日受閑氣,哪如我一人云游四海,來得逍遙自在。
他真的離家出走了。孤身一人,風餐露宿,見山登山,見水玩水,穿過滾滾紅塵,識遍人情世故。
最后,他來到了浙東的天臺山。這里山清水秀,林密谷深,人跡罕至,石奇洞幽,正是隱居的好地方。
在山上的寒巖,找到一處合適的山洞,他將自己安頓了下來。
出生三十年,嘗游千萬里。
今日歸寒山,枕流兼洗耳。
他真的成了一個隱士了。
賞景、靜坐、讀書、寫詩,有時,他也會下山和人交流。可他更喜歡和那些放牛的小孩子相處,因為小孩子不會問他那些世俗的問題,不會用怪異的眼光打量他。
有了感受和想法,他就會寫詩。那些詩,有的刻在石頭上,有的刻在樹身上,也有的刻在墻壁上。
題了詩,留什么名呢?他不想留自己的真名,那個名字已屬于過去了。現在既然隱在這寒巖之上,那就叫自己寒山或寒山子吧。
假如寒山子突然出現在你的面前,你看到的將是這樣一副尊榮:戴著一頂樹皮做成的帽子,穿著一件已看不出底色的破布衣衫,腳踏一雙木鞋,滿臉憔悴,胡子拉碴。
你要跟他談“儒”,他會樂意奉陪。
你要跟他談“道”,他會語出驚人。
你要跟他談“佛”,不夸張地說,他幾乎能將你領進佛門。
因為寒山在隱居期間,對佛家經典讀得最多,悟得最深。他和住處附近國清寺的豐干禪師和拾得和尚來往密切,他雖然沒有正式皈依佛門,但絕對算得上一個得道的禪師。
但你要是一個世俗之人,對不起,那就別交流了,因為你會看不起他,他也瞧不起你。用他自己的詩來說就是:
智者君拋我,愚者我拋君。
非愚亦非智,從此斷相聞。
若是認為他是個人才,想邀他下去發揮作用,那也對不起,給錢,他也不會去的:
秉志不可卷,須知我匪席。
浪造山林中,獨臥盤陀石。
辯士來勸余,速令受金璧。
鑿墻植蓬蒿,若此非有益。
相傳,那個叫閭丘胤的地方刺史曾專門來找他,他哈哈大笑著轉身入洞,竟沒理會人家。
當然,寒山有他自己的人生觀,他也常常寫詩勸誡世人,要勤勞不要懶惰啊,要寡欲不要貪婪啊,要清心啊,不要吃肉啊什么的。
他懼怕那三界輪回之苦,向往著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可畏輪回苦,往復似翻塵。
蟻巡環未息,六道亂紛紛。
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
速了黑暗獄,無令心性昏。
在天、人、畜生、阿修羅、餓鬼、地獄這六道中反復地“改頭換面”,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而寒山在山中隱居悟道,正是為了擺脫恐怖的“黑暗獄”啊!
但寒山并未能完全進入物我兩忘、四大皆空的境界,有時候,他還會想起心中那未了的塵緣,他會想念自己的妻子:
昨夜夢還家,見婦機中織。
駐梭如有思,擎梭似無力。
呼之回面視,況復不相識。
應是別多年,鬢毛非舊色。
也會想念家中的弟兄:
去年春鳥鳴,此時思弟兄。
今年秋菊爛,此時思發生。
淥水千場咽,黃云四面平。
哀哉百年內,腸斷憶咸京!
還會想念家鄉人,感嘆時光易逝:
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
昨來訪親友,太半入黃泉。
漸減如殘燭,長流似逝川。
今朝對孤影,不覺淚雙懸。
但想念歸想念,過去已然回不去,故鄉也回不去了!
寒巖,才是他最終的歸宿:
一住寒山萬事修,
更無雜念掛心頭。
閑書石壁題詩句,
任運還同不系舟。
有大自然的景致,有禪心和詩情,何況,他還有一個知音——拾得,其他的,還需要什么呢?
拾得會給他帶來一些吃的,盡管那吃的只是國清寺的剩飯菜。
能填飽肚子就行,管什么剩不剩,好吃不好吃呢?
寒山更在乎的,是能和拾得一起談佛論詩。有次,寒山問拾得一個問題:“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回答道: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找到了這樣一個人生答案,所以才能以苦為樂,才能在“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的地方成就自己的人生大智慧。
在天臺山,寒山共隱居了七十多年。七十多年間,他先后題寫了六百多首詩,后經有心人搜集整理,只保留下來三百余首。
自己的詩歌在當世不被人接受,但將會流傳后世,對此寒山是充滿信心的: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
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
不恨會人稀,祇為知音寡。
若遣趁宮商,余病莫能罷。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寒山詩真的流傳下來了,他和拾得兩人,也以“和合二仙(圣)”的形象,在我國民間被人們廣泛尊崇和供奉。在上世紀,他的詩還曾流傳到日、美、英、法等國,他本人也曾被一些人群奉為精神偶像。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有詩為證,無需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