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矛盾”就是個陷阱,最好別沾邊,只要踏進去一次,是不可能重修舊好的。
這幾天,女作家、編劇六六因為在個人公眾號發文怒懟“無賴京東”,再次進入人們視角。
看到“怒懟”兩個字,不禁想起了大約十年前,六六擔綱編劇的現象級電視劇——《雙面膠》,這部戲全程都是“怒懟”,“婆媳矛盾”釀成的悲慘結局引發了全社會的熱議。
當年看這部戲的時候,還在上大學,唯一的感受就是“生氣”——怎么會有這樣的婆婆,不知感恩只知挑刺?怎么會有這樣的渣男,媽寶就算了還敢動手打人??怎么會有這樣的大姑姐,自己把錢弄沒了還賴弟妹???
刷過電視劇后,還忍不住看了書,結果書的結局更慘烈:男主在母親的慫恿下,活活把女主打死了??!聽說還是真實案例改編的??!
時隔十幾年,自己也經歷了一些事情,重新把這部劇拿出來看,覺得女主雖然美麗善良,但是情商好像不是很夠;婆婆認準了死理就是覺得媳婦敗家;這男主也是沒起什么好作用……
不過,一部全程高能的婆媳劇,倒是可以總結出一些小提示,分享給各位親愛的小主婦,希望大家都做聰明女人,永遠不要掉進“婆媳矛盾”的陷阱。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
不幸的家庭被各類“婆媳矛盾”占領
《雙面膠》這部劇可謂一個濃縮版的婆媳矛盾大全,幾乎囊括了引發矛盾的各類原因,這里給大家盤點兩大點根本原因,我們的小主婦們對照自己的生活,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哦~
婆媳互相看不慣,根本原因是文化觀念的沖突。
男主李亞平父母來到上海后,與麗娟吃的第一頓飯就把麗娟罵哭了。
一個東北婆婆不遠萬里來到上海照顧兒子,兒子加班不回來吃飯,就用一句“家里沒人不用開火”打發了上海媳婦,可是上海媳婦是幾乎沒吃過剩菜,面對昨天的豬肉燉粉條,實在難以下咽……
這個場景完美還原了許多家庭的真實情況,老一輩的父母過慣了苦日子再加上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自然與追求生活品質的年輕人格格不入。麗娟不能理解婆婆節儉的習慣背后,是幾十年來對困難生活的恐懼,而亞平媽也簡單的將麗娟的消費行為理解為不知生活艱辛的揮霍。
其實,孰對孰錯,根本說不清楚。
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來源于他生存的時代背景和成長環境,根本無法歸結于個人品質,無論是兒媳眼中的“老吝嗇鬼”還是婆婆眼中的“敗家女”,都只是先入為主的偏見。這種偏見讓兩人站在天生的對立面上,勉強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又怎能不起沖突?
結婚不像談戀愛,只看重一個人的某一個品質,不考慮他背后的家庭,是萬萬不可的。
我們總能聽到,例如“我是嫁給他,不是嫁給他媽”的說法,可是,細想想,結婚不僅要“嫁給”他媽,甚至還要“嫁給”他的七大姑八大姨,“嫁給”一個生活習慣根深蒂固了二三十年的家庭。如果這個家庭跟你的價值觀明顯沖突,這接下來的日子,可謂隱患重重啊。
溝通不當,讓矛盾越積越大。
文化沖突在現代社會的夫妻雙方家庭中越來越普遍,大家都是憑借自己的能力到大城市安家落戶,總不能避免只找自己的老鄉談戀愛。
萬一找了文化觀念天差地別的家庭,唯一能做的就兩件事:溝通,或者哄。
如果說消費觀念、生活習慣這些都是小事,“生孩子”可就算得上是頭等大事了。
生不生、什么時候生、生了怎么帶……就這一個話題,足夠讓婆媳二人爭得面紅耳。
遇到這種決定家庭地位的問題,婆媳往往都當仁不讓,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最正確,必須要有理有據地教育對方一通,然后不歡而散,彼此越看越不順眼。
其實,上面兒媳麗娟的這段話,是大部分現代女性的心聲。
她們沒有拒絕生孩子,也許是自己的童年沒有被充分的物質精神所滿足,也許是當下生活壓力太大,她們希望在自己有足夠能力的時候,再迎接孩子的到來。可是麗娟的滿不在乎、咄咄逼人,一下子就讓沒有絲毫準備的公公婆婆傻了眼……
如果這時候,麗娟先答應下來,說已經在考慮孩子的事情,但是覺得應該先做一些些準備,再緩緩告訴公公婆婆目前自己的生活狀況,同時表示會適當節儉,便可輕松過關。
婆婆其實很好哄,只是刻板印象讓兒媳不愿意哄,甚至覺得沒必要哄。
劇中還有一個情節是說婆婆的:麗娟休完產假上班后,照料孫子的婆婆,把麗娟泵好放在冰箱的奶水倒掉換成奶粉,解釋說為了讓孫子斷奶……可是,哪個媽發現自己兒子不吃自己奶水,又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不會發狂?不會以為婆婆處心積慮,不想讓兒子跟自己親?
這一幕已經是劇情后半段的情況了,我倒是覺得劇中婆婆故意的幾率比較大,但是,就算是真的沒有壞心,真的是基于經驗幫孫子斷奶、心疼兒媳操勞,也總要商量一下才對。
婆媳之間,一定要主動溝通,“丑話說在前頭”,否則一次次的誤會只能將矛盾越積越深。
婆婆不是媽,相處邊界很重要
婆婆和兒媳,兩個完全陌生的女人,因為一個男人聯系在一起,而且都對這個男人有強烈的占有欲……
婆婆畢竟不是媽,如果非要當成親媽、親閨女得彼此看待,反而不利于婆媳關系的發展,最好的狀態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不侵犯。
劇中,婆婆第一天到上海兒子住的家里,就把整個家里里外外“收拾”了一通,原本好看的沙發上鋪上了毛巾被、家里吃飯的小碗全換成了大碗……而且絲毫不顧忌兒媳的感受。
這就是侵犯了相處邊界,無論是婆婆還是兒媳,都一定不能盲目闖入對方生活。
婆婆來兒子家里小住,要做客人而不是主人,不能太強勢,如果小碗用不習慣,跟兒媳說一聲,把自己的碗換成大碗也未嘗不可;同樣,如果兒媳回婆家,多大的碗也要不挑不揀拿起來吃飯的。
相見容易相處難,兩代人如果本身存在觀念沖突,最好“不要住在一起”。不然,再好的關系也會被瑣事消磨殆盡。就算一定要住在一起,生活區域、作息時間、家里東西的購置……也都要提前說清楚,不要怕這些“規則”會讓彼此生分,萬一發生沖突可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男人不能盲目孝順,女人不能只當寵兒
以前看這部劇,覺得婆婆和兒媳的矛盾還能用文化差異解釋,但老公李亞平這個角色就是太懦弱、太自私,“媽寶+鳳凰男”可恨程度勝過十個惡婆婆。
現在再看,反而有點同情這個男人——靠自己能力走出小城市、身負父母的期望,他太想證明自己,他必須要展示出父母眼中優秀男人形象,他多希望能憑借自己的能力把媽和媳婦連在一起,結果兩邊都沒哄好,還自己亂了陣腳。
劇中,男方家2萬塊付首付的錢,被李亞平夸張得像是20萬,亞平父母一直認為房子是自己家付錢買的,并且兒子的就是我的。但是,他們不知道,女方家首付就拿了13萬,而且從理論上講,婆婆并不是理所當然就能分享兒子的家庭財富的。
另外,亞平父親病重擔心自己看不到孫子,此時亞平和麗娟因為雙方家庭“錢”的問題,已經鬧翻分居,結果亞平為了讓父母抱孫子,居然開始花式勾引麗娟求復合,麗娟成功懷孕后,亞平一副得手了就不再珍惜的德行……(簡直氣炸?。?/p>
一個負責的男人要在結婚前,就告訴父母自己要取什么樣的女人,要讓父母有準備并且認同自己喜歡的女人,而不是為了討好父母,讓婆婆以為未來兒媳是個乖乖女,最后不歡而散;更不會為了“愛”以外的任何理由,哄騙老婆懷孕,就算有些理由看上去合情合理,也總該彼此商量。
而對于女人而言,也不能一味只當寵兒,在婆婆面前哪怕是“裝勤快”也要裝得像模像樣。比如做多主動承擔一些家務,一般來說,如果媳婦事事都搶著去做,老人很容易被感動,反而會不讓媳婦去干。
之前和一個朋友聊天,談到她和婆婆的關系,她說自己平常加班較多并不常做家務,但是婆婆來住的幾個星期,她特意跟領導請了幾天假,下班早早回家跟婆婆學學做菜、陪婆婆看看電視,沒事還夸夸自己老公,后來她加班回家晚,婆婆還會給她準備好夜宵,一家人也是其樂融融。
老人插手兒女的夫妻生活,無非是害怕小兩口沒人照料,做兒子的不要讓父母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勞,做媳婦的不要表現得只顧享受當下。打消父母的顧慮和擔憂,讓他們看到一對為生活共同奮斗的小兩口,一切也都迎刃而解了。
女人嫁給一個人,就要明白你是嫁給了這個家庭,這在中國社會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聰明的女人懂得如何選擇一個能和自己共患難的男人,更懂得如何繞開“婆媳矛盾”的陷阱,把一個家經營得溫馨且充滿希望。
其實,對兒媳來說,婆婆是養育自己終身伴侶的人;對婆婆來說,兒媳要代替自己照料兒子的后半生。
單這份情誼,足夠雙方彼此感恩、彼此尊重。
PS:關于“婆媳關系”的那些事,歡迎關注小主婦廚房(微信號:xzfchufang),與萬千小主婦聊聊心里話。(也可以發簡信給我喲~)
愿每一個小主婦的家庭,幸福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