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宏文他爸的邀請,不知不覺學英語打卡已經有800多天,在學習小組內部組齡也近三百天。一件事情自己能堅持多久,一開始自己可能是想不到的,但是選擇的力量會讓自己堅持下來。
12年時候接觸某貝,但沒堅持多久,打卡也是斷斷續續的。15年12月的時候配了個新智能機,裝APP的時候順便就把某貝裝上了,然后就連續打卡一直到現在。
堅持的動力,有時候是爭一口氣,有時候是為了更好的自己。我只想讓自己的時間投資更有意義一點點。24小時的時間,只能花掉,不能存儲,這相當于一個強制性的投資,它會變成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任意一層。這些都是用時間投資得來的。如果你生于金堂玉馬之家可以省去很多時間投資就得到最下面的幾層,不過對于窮屌絲,如我,這大多數人,還是要花時間換的。投入時間換取廣義的資源,這就是堅持的動力。我在做定投。
就堅持學英語來說,屬于學習范疇,學習注定是痛苦的事情。我也不喜歡學習,太辛苦。
人的認知分三個區,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最鬧心的就是學習區。學習的時候百爪撓心,心中有一百個葛優要癱倒。他們大喊:“我要LOL!”, “我要刷圍脖!”,“我要看球賽!”, etc. 但你也清楚,這個時間花在休閑娛樂上給你的未來生活質量帶來提高的概率非常小,一般只會讓你維持現狀,甚至變得更差,因為相對的你把機會成本消耗掉了。
那么要在行動上做個選擇了:去學習,還是去娛樂?
作為老司機,我當然知道很多人嘴上說“我熱愛學習,學習使我快樂!”身體還是很老實的打開了打開了朋友圈。這時候有兩種思想工具適合你:20秒原則和計劃性拖延。
20秒原則:
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如果你想養成一個習慣,那么你需要在20秒內能開始做這個事情。對于好習慣,我們要盡量讓這個事情做起來方便,比如你要想養成一個閱讀的習慣,那么可以買個Kindle放在包里,空閑時間10秒鐘你就能開始閱讀。對于想改掉的習慣,我們就讓它盡量難以開始,比如你想改掉總刷朋友圈的習慣,那可以在微信里面把朋友圈的功能禁用掉,或者把提醒的小紅點去掉,etc.
計劃性拖延:
出處:拖延心理學 (豆瓣)
這個創造性的理論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簡·博克博士。計劃性拖延什么意思呢?首先把你應該做的事情列出來。如果你想拖延某件事,不妨去做另外一件沒那么想拖的事情。簡·博克博士自己的例子是每當學術研究讓自己抓耳撓腮的時候,就跑到學生中心去和學生互動,然后再回來搞科研。久而久之,不單學術進展正常,而且還獲得了最受歡迎教師獎。
就我自己來說,學英語是和碼字、專業閱讀交替進行的。某一項鬧心時候就跳到另外一項去。不過我的碼字效率比較低,一個月能搞出一篇就不錯了。閱讀還可以,一個月差不多能做一個主題。
希望我的經驗能夠對你們有所啟發,成為一個讓自己更滿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