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二十幾年,換了好幾個到位。就職期間,總感覺自己單位不如意,環境差,待遇不好,經常與其他兄弟單位比來比去,抱怨不公平。可是等調離后,到一個新單位,就不是那回事了,好多地方還不如原來單位,甚至開始懷念原來的好。
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兩面性,有優點也有缺點。關鍵是你怎么看待,從哪個角度看,站在什么高度看。更多的時候,帶著個人偏見,往往個人情緒像一層霧幔蒙蔽了事物的真相,看不到其本質。
我們平時都喜歡煙雨江南,白雪覆蓋下的田野,月色下的靜謐,霓虹燈下的城市。其實無不是平日里熟視無睹的大街小巷,只不過是罩上了一層神秘奇幻的色彩,才見得如此美麗。
我生在農村小地方,是廣袤的大平原。那時讀書看電視,看見大山的奇峰異草,峰巒疊嶂,雄偉壯麗,就無比的向往。后來工作就分到了山區的一個電廠,屬于太行山脈。電廠建在四面環山的山坡上,只有一條小道進出,每天面對大山,像是一只井底之蛙。閉塞的環境,單一的交通,崎嶇不平的山路,出行到縣城就很困難。整天抱怨被分到這鬼地方,哪有什么心情多看一眼山,欣賞它的美,心里所向往的大山也不過如此,那種美好憧憬蕩然無存。
那時就特別想逃離這偏遠的山區,去到一座城市生活。后來有機會調換工作,來到了京津冀環抱的城市。心情也舒暢了,向往的生活就可以實現了。有種錯覺就是: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新的景物值得玩味。
來到新的城市已經兩年,生活也改變了不少,每天上下班等班車,坐車半個小時,有時也會堵在路上。每月有了房貸支出,還得租房子住。工作倒沒變化多少,福利待遇也差不多,因為兩個單位畢竟是一個系統。去趟北京天津也只是買張票的時間,感受到了大城市的便捷,快節奏的生活工作。同時也深知這里生活的壓力,每天上下班的出行高峰讓你后怕,搭在路上的時間讓你惋惜,高額的房價讓你望而卻步。現在,不免常常懷念小城市的工作生活,那里的安逸舒坦,小城的清新空氣,特別是那里的龍山、龍湖公園,可以消磨閑暇時間去遛彎,去跑步,看那日出日落下悠閑散著步上下班的人。
就像圍城,沒進去的人幻想著它的好,拼了命想進去;當你進去后,才看清它的真面目,熟知適不適合自己,呆的久了,也就習以為常,平常的也就那么回事,又去幻想另外城市的美,總想法跳出去換個環境。
種田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農家小院的粗茶淡飯吃多了,自然會羨慕朱門大廈里的美味佳肴;同樣呆在高樓大廈的精英們,吃膩了漢堡,星巴克和各種外賣,節假日里蜂擁去郊區的農家院,圖一時休閑,品嘗地道的農家小菜,找回老家媽媽的味道。
現在的人活的比較自我,物資生活富足后總想有點情調,有些小資的田園生活。讀著陶淵明的詩,常覺歸隱南山種地,過農民的生活才是理想的生活,可是農民在烈日寒風之中耕作時所嘗到的況味,你有體會過嗎?絕不似陶淵明所描寫的那樣閑逸。
我小時侯住在農村,有伙伴玩啥,可以隨便跑在院里,胡同里,馬路上,不怕車輛撞著了,碰了。炊煙升起,媽媽喊你回家,餓著肚子時,不管什么粗糧野菜,都是狼吞虎咽,吃啥都很香。整天面對的是:幾畝田、一個大炕,昏暗的煤油燈,還有干不完的活,很是單調無味,但現在回憶起來,卻不免有些留戀。
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語說:這山望得那山高。人的心態也在變,本來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來往往變成很甜美的回憶。
事實上,所謂的美和實際生活是有距離的。生活是實實在在的,你得去工作,早出晚歸,有時需要加班加點,路上有風雨寒暑,也有不測風云。公司有上級管理,有制度制約,有業績考核;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顧,衣食住行的開銷,生老病死不經意來臨。這些你都無法逃避,再苦再累都要面對,很無奈很糾結,所以你總想換個環境,換個活法。可是,無論到哪里,還不都是這樣。
我們總是忙于生計,辛苦勞累一天回家倒頭就睡。你會機械地來往于單位家庭,麻木地生活。不能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事態真相,于是這豐富多彩的世界,四季變換的花花草草,你沒有發現其中的美。每天就是飲食男女的營生之事,生活便無其他意義。
只有跳出利害的圈套,放下功利之心,腳踏實地去干好每一件事,將實際生活和精神生活保持適當的距離。該干啥就去干啥,不矯情不做作。努力工作,不惜力氣,哪怕吃苦受累,爭取做到最好。給自己靈魂一點空間,跳出瑣碎的生活,用美的眼睛,陽光的心態,去看去欣賞事物最本質的美。當你能夠發現到自然中小草花朵,陽光雨露的美,體會到人性的善良可愛,感受到生活的精彩,心里就會平衡,不去抱怨,不去妒忌,放松心情,真正去好好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