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有一種喪文化悄然流行開來。
這些網絡用語我相信大家應該聽過不少。
什么“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只要是石頭,在哪都不會發光的”
“比你優秀的人都在努力,那你努力有個屁用”
這些話在微博上得到了無數人的轉發和點贊,其中20來歲年輕人占絕大部分。
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的點贊,也能側面說明說出了絕大部分人的心聲。
常常聽到身邊的同學老是抱怨,無非永遠是一些老生常談的話題。
抱怨學業,抱怨體重,抱怨身材,抱怨窮。除了抱怨真正的做出行動來的人卻很少。
拿我自己來做個例子。我身高162,體重是110 ,微胖。減肥永遠是我人生LIST里的第一項。
我經常在社交網絡上PO出決心勢必要瘦下來。
也曾經把自己的個性簽名改成“不瘦到90斤不改個性簽名”然而我的個性簽名換了又換,又被朋友戲謔減肥從春天說到秋天。我還是穩扎穩打的100斤以上。
于是我在春天就開始焦慮夏天的到來,在秋天又開始焦慮冬天的到來。
我永遠都穿著款式寬松的長褲,熬了一夜又一夜在淘寶刷自己喜歡的衣服,夏天的吊帶,冬天的短裙。
我只能艷羨的把它們加入購物車,一邊恨恨的看著身上的肥肉無可奈何。
我會因為自己的體重煩惱的整夜的睡不著覺,因為穿不上自己喜歡的衣服而突然間整個人變得很down.
做什么都提不起勁來。
我努力過嗎?好像我也曾努力過的,我也曾跑步大半個月,可是我并不是風雨無阻的每天都在跑步,我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今天心情不好不去跑了吧。
這幾天都要下雨,下雨可不能跑步啊。這樣的我又怎么可能瘦的下來呢。
所以我的焦慮也是活該的。
同理也可以類比到其他事情上。
蔡康永在書里曾經寫到"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很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是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堅持做一件事很難,努力也很難,但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心安理得的做一條咸魚。
所謂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只不過是給懶惰而沒有毅力的自己找的種種借口罷了。
我有個室友叫小麗,初來大學時相貌平平,成績一般般。
可現如今小麗完全大變樣,不僅瘦了,而且學會了搭配,獎學金已經拿了好幾年。
小麗拿著這些獎學金去了很多我們想去卻迫于經濟沒有去的地方。
我們在朋友圈點了一個又一個贊,羨慕著別人的努力,說著“我要是有她一半努力,前幾名根本就不是事。”
可是我們并沒有付出行動。
我的文章標題寫“我們才20來歲,為什么這么焦率?”
社會發展的節奏十分快,大環境下每個成年人背負的責任都很重,隨之而來的心理壓力也十分的重,這是無法避免的。
我們在焦慮些什么呢,多半是自己的才華支撐不起自己的野心造成的。總是要等到夏天來臨才焦慮穿不上喜歡的衣服。總是要等到機會來臨時才會在夜里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總是要等到一切都無法挽回才去后悔。
現在焦慮沒關系,也很正常,說明你還沒有完全的放棄自己。
我們才20來歲。正是最好的時候,如果不想在煎熬中遺憾到老,不想在無用的焦慮中浪費光陰,就應該好好把握住我們的時間。
最后,這里是Rebecca,感謝你閱讀到這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