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歲,才發現越是長大,越是會變得孤單。生活也更加匆忙和慌張,甚至還沒有來得及思考,一年就又要過去了。
作為一個文藝女青年,曾只活在理想中的,不喜歡的人遠離,不想做的事情不做,甚至覺得錢這東西我不在乎。那時候腦子里最不缺少的便是理想和情懷。我們可以談文學,可以談喜歡的作家,可以體會那個書中世界的美好。可是當我一畢業,踏入社會的一刻開始,好像一切都已經結束。
我忽然明白有些人哪怕你不喜歡,看不慣,可是為了工作,你依然得相處,得維護,得維護住那良好的關系。有些事情,雖然不樂意做,但是好像作為某種必須,你依然得去干,而金錢這東西,好像真的不能不在乎。
我不知道這算是成長的學會接受和面對現實,還是曾經活在溫室的我終于走進了自然世界,有春夏秋冬,有炎熱和嚴寒,也有春華和秋月。人似乎是在某一刻才忽然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小孩子了,需要學會接受和處理事情。
甚至連喜歡的文學世界也開始拋棄了,將所有細膩的情感世界封存,一心一意的專心投入到自我成長中去。那個情感豐富的自己暫時不見了,好像變得現實和世俗了。就像同事所說,做事情的時候,開始衡量投入和收益,明確的收益下才會認真投入。
二十三歲,依然看不到那個可以前往的地方,只是在摸索,每一條路都去走,結果總是走不到盡頭,可是我依然想要感謝老爸老媽,帶我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見證這么的故事和神奇,誰說生活真的幸福呢,也許生活的本質就在于苦難和不幸。只是人們拼了命的去嘗試著創造更加美好的一切。
所以面對現實,赤裸裸的現實的時候,我不再是一味地抗拒,逃避,而是接受,全然接受,好的,壞的,負面的,正面的,全部的不帶評判。情緒的起伏依然會可以感受到的,有些時候人真的會無聊至極,不知道應該做些什么。消磨時間也許就是最好的辦法。
其實最近笑來老師提到了耐心和活在未來,還有表現型選手和進取型選手。是人,總會容易高估自己,以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進取型選手,可是直到最近慢慢,我才發現自己更像是一個表現型選手,眼睛如果看不到價值就不會去做,覺得如果做了暫時沒有什么用處的話,就無法靜下心來去學習。而之前我卻一直以為自己是進取型選手。
事實上,工作中只有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才會想要去找到問題的解決方式,很少提早行動,即便是自己想要去提早行動,也會因為暫時沒有什么用處,而放棄。
再來說說耐心,我應該不算是一個有耐心的人,甚至可以說性子急,喜歡做事情的時候,一次性做完,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考慮。而這個一個相關性就是,如果我做一件事情一段時間以后,沒有看到成果,沒有發現有啥效果,一般情況下就會停止,就會半途而廢。耐心這個東西,可能從小都在被媽媽訓練,可惜還是沒有學會。長這么大,喜歡的東西還是要馬上拿到才甘心,一刻鐘都等不了。
我曾經覺得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寫那些最底層人民悲苦的生活,可是現在,我卻覺得自己賺錢才是最重要的。同情心這東西似乎沒有什么實際的價值和意義,因為其實每個人都是有同情心的,可是表達和表現同情心并不能夠改變現實,沒有任何的實際價值和意義。
作家,在我眼里,曾經是一個特別的職業,或者都不能說是一種職業,應該是一種很神圣的東西,我得不斷的前進,才能夠越來越靠近,可是有一天,我開始質疑當初的那個夢,在今天看來如此的虛無和飄渺。我開始只關注個人的成長。因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注意力比時間,金錢更重要。活在未來的積累才更有價值和意義。
二十三歲,不知道當初一氣之下回到家鄉的決定是否正確,不知道今天所選擇的一切是否最優,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我總不可能因為羨慕別人的路看起來幸福,所以不再走屬于自己的路。是的,我依然是我,無論怎樣,可以聽取別人的意見,可以感受大家的看法,可是最終,路還是要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