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娣兒,試試看這鞋合不合腳”。
“好的,媽媽”
娣兒穿上媽媽給她做的新布鞋,奔奔跳跳,高興極了,黑紅的小臉漏出得到寶物后的樣子。
“媽媽,媽媽,合適咧,合適咧,我好喜歡,謝謝媽媽”。
“合適就好,合適就好,明天上學,我家娣兒就有新鞋穿咯”。
“呵呵呵呵…………”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傳出好遠。
八九十年代的孩子,還出身在一個比較貧窮的年代,買新鞋,新衣服,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衣服永遠是上面哥哥姐姐剩下的,只有母親做的布鞋,才算是新鞋的。
做布鞋需要用面粉熬成濃稠的汁狀,用農村的話叫“漿子”,然后在棕樹葉上抹上漿子,把舊的不能在穿的衣服布料上一層層也抹上漿子,晾干。
晾干之后,布料和棕樹葉都變硬,于是,母親就照著鞋樣子剪成大樣,在一層層的用布料加上去,做邊,納底,納鞋口。
農家的婦人,永遠都有干不完的活,洗衣,做飯,喂豬,喂雞喂鴨干農活。白天是沒有時間的,只有到了晚上借著虛弱的煤油燈的亮光加速的敢工,有時會扎到手,母親也只是用嘴阭吸下下,繼續做,昏暗的燈光投射到土屋的墻壁上,母親的身影變得很大,影子隨著母親的動作而動,兒時,沒有電視看的年代,看母親的影子也是一件消遣時間的過法。
大約三至四天,一雙新布鞋就做好,那時候,我也只是顧著穿上新鞋的高興,并不在意母親用針扎亂的手指,看花的眼睛。
時隔多年,那些你以為你不記得,你忘了,你不在意的事,一件件清醒的呈現在你的腦海里,你的心酸酸的,眼漲漲的。透過滿臉的淚水你會覺得一切恍若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