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學者的一個研究表明: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率15:1,犯罪率1:10,。而且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及患心理疾病的概率更低。
我們且不糾結這個具體的比率,“做家務對孩子有很大好處”,相信這個觀點,各位寶爸寶媽都贊同吧。
好處一:有利于責任感的培養
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中,美國3位教育專家提倡讓每個孩子,從小開始學做家務。他們認為:做家務就是分擔職責,有助于培養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責任感,還能增強孩子們的自我價值。
現在,很多長輩會認為年輕人沒有責任感。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沒有責任感的人大多都是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
他們沒有參與家庭勞動,根本就不知道做家務的辛苦,也就不會體諒他人,更談不上責任感。而當他們天天做家務,就會明白父母的不容易,學會珍惜他人的勞動和付出。
如此,才會慢慢培養出責任感。有責任感,當他們走入社會才會有所當擔。
好處二:增強生活自理能力
現在社會很多年輕人,成立了家庭,有了孩子,但無論從精神上還是生活上,都非常依賴父母。究其原因,就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什么都靠著父母,從不自己動手做事。慢慢地,就什么都依賴父母,以至于畢業了,還要跟父母同住,過了30歲,還要賴在家里吃喝。
因為,一旦他們自己出去租房子住,就會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會。完全不能自理。不會買菜,不會做飯,不會打理家務。索性,賴在父母家了。
那些沒有條件住父母的家年輕人,就湊合過,生活上怎么方便怎么來,據說,有些年輕人,家里垃圾成堆,方便面整箱地買。
而那些從小做家務的孩子,走出社會,自己就能把自己捯飭的整整齊齊,日子也過得不錯,心情當然也會不一樣。
好處三:更能體諒他人,具有同理心
那些從小做家務的孩子,因為懂得勞動的辛苦,成立家庭后,他們普遍更有同理心,更能體諒配偶的辛苦和付出。
現在網上隨處可見對“媽寶男”、“喪偶式育兒”的批判。實不相瞞,我家先生也是這樣一個人,他就是從來不體諒你的辛苦。工作回家,只會打游戲,帶娃?不可能!
仔細想來,就是從小被家長慣著的,從來不做家務,不干活兒。對他而言,根本沒有這種意識。現在我有意識地讓他自己做家務,自己帶孩子,他算是明白了全職媽媽也是一個很辛苦的工作,再也不會說:帶娃,有什么累的?不就是帶個娃,做個飯,拖個地嘛!
說了這么多,讓孩子做家務的好處,那,寶爸寶媽們如何讓孩子愿意參與到家務中呢?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教育圣經,也提供了一些參考。
首先,要養成習慣,持之以恒。
這里有兩層含義:
其一,是要從小開始培養,2、 3 歲開始一直到孩子長大成人,每個年齡段,做家務都要貫穿下去。
其二是,做家務要一年365天不間斷,養成習慣。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本來規定讓孩子一周打掃一次自己的房間,才執行了幾個月,就放棄了,這樣,肯定是不行的。
最關鍵的一點是持之以恒。
其次,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給他們留下余地
幼兒時期不用說,不僅要父母教著做家務,而且還要反復教,這個肯定要留下足夠的時間給孩子。同時在心理上接受可能會做的不太完美的結果。
等到孩子大了,時間上要留夠,還應該輔之以懲罰,例如,將家務和某些活動掛鉤,沒有完成就不能去參與活動。千萬不要以為10幾歲的孩子還是個孩子,他們過不了幾年就會步入社會呢。
最后,一定要多多鼓勵孩子,即使給予肯定、表揚和獎勵
我們可以制作一張家庭事務表,孩子完成某項任務,我們就打一個勾,這樣孩子可獲得一種成就感。
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口頭表達把自豪感表達出來,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真的覺得他特別棒。
將責任與回報掛鉤。如果孩子在家務中表現很棒,說明他們值得信賴,父母就可以給予更多信任。比如不會一直督促他打掃衛生,而是在關鍵節點提醒他,這就是一種信任。
至于給不給孩子零花錢,要不要允許孩子通過勞動賺取零花錢?這個問題,頗具爭議。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給出的建議是:可以!三位教育專家認為,父母應該給孩子機會賺錢,讓他們體驗用勞動換取商品的快樂。
結合我自身的經歷,我認為可以,因為,孩子是要自己的勞動賺取啊,這樣,他們也會體會到賺錢不容易,更體諒父母了。
總之,讓孩子做家務好處多多。我已經開始踐行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