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讀這本書的初衷,跟我的童年經歷有著密切關系。我外婆七個兒女,我媽媽老大,19歲走出了大山嫁到遠地方一個不是山區的好地方,有田有米有油,后來我超生,家里經濟條件困難,生下來就把我送回大山給外婆外公撫養,直到上初中,整個童年就在大山里度過。我的啟蒙老師,在我的童年回憶里,象征著母愛,她身材高挑,一頭濃厚烏黑的長發,總是綁成中等高的馬尾,皮膚天生白皙,不帶任何粉飾色彩,干凈耐看,聲音特別溫柔慈愛,笑容永遠是剛好的露齒笑,偶爾還幽默風趣,喜歡都同學們開心,每次上課前,她從她辦公室兼自己住宿屋向教室走來的時候,我們透過破爛的窗戶看到她,腳步從容優雅,馬尾輕輕左右搖擺,我們都會大家相互竊竊私語,“別說話了,老師來咯”。老師的丈夫是學校的教導主任,他們擁有兩個差不多大的女兒,也都留著馬尾,很可愛很漂亮,真正的天生麗質,他們一家四口擠在學校安排的30平方的屋子,當時,他們一家幸福的樣子是全校統一羨慕的對象。學校的孩子們都來自各個深遠偏僻的深山區,學校所處的村口有好幾條分叉路,我記得,當時中午沒有帶飯的學生,會在我啟蒙老師的家里蹭飯,我也蹭過,那應該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最香的飯!
《天行者》里的界嶺,是大張家塞一帶海拔最高的,環境最惡劣的大山區。界嶺小學,戰戰兢兢地堅持守住教育禾苗。界嶺小學的余校長,用自己那點微薄的民辦教師的收入,給一些家里實在太遠的孩子們提供免費伙食,孫四海老師,地里種的茯苓,收入也是無償獻給界嶺小學。界嶺小學受到惡劣天氣侵害需要翻新,也是老師自己籌錢七零八湊給縫縫補補,得以堅持。
張英才,夏雪,駱雨,藍飛,這四位從外面進來界嶺小學支教的老師,一來了界嶺,終究被觸動,從一開始的糾結,到最后對界嶺再也放不下,整個短暫的支教經歷都將是他們的教育工作生涯里最深刻的記憶。本書從一開始,主題就圍繞著“轉正”這個話題來展開,余校長踏踏實實干了一輩子,孫四海,鄧有米,明愛芬,他們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鄉村教育事業,他們想得到轉正資格,并非為了那點公辦教師的收入,他們只是想得到肯定,對自己的努力工作期望有一個完美結果。
最喜歡本書的一個點,就是描述細節入微,使得讀者猶如置身其中,尤其是像我有同樣經歷的讀者,一邊看一邊浮現在腦海里的是自己童年的時光,遙遠卻又如此深刻,在內心最深處,最柔軟的地方,這段時光終究在生命里會令你熱淚盈眶!
除了講述界嶺小學,同時描述了老師們和個別學生的具體生活情況,反映界嶺最真實的面貌,比如純粹的感情世界,尤其是孫四海和王小蘭,余校長和藍小梅,這兩對真是守得云開見月明。學生葉碧秋,從界嶺小學畢業后,去縣城給單位的人當保姆,后來通過自學,考上了大學,而也同樣有著界嶺小學的教師們一樣的初衷,回界嶺投入鄉村教育事業。
每一次的轉正名額的消息,從大山外傳進界嶺時,界嶺小學都會有一個星期的沸騰,然后每次從期待,高興,到失望,反復多年,幾個民辦教師從心底里其實已經放下了這道坎,全力以赴投入鄉村教育事業的熱情,使他們無論轉正與否,他們始終不忘初心。
關于我的童年,讀書的記憶,還有好多好多,讀這本書,其實相當于自己把童年回憶了一遍,而受到最深刻的教訓是:那會讀書那么艱難,一本書就像珍寶一樣愛不惜手,而如今知識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卻浮躁到,不知道讀什么書,迷茫到不知道走什么路。
而有的事情,我們老百姓是想不明白的,比如,演員的天價片酬,跟教師的微薄收入,形成巨大反差這現象。
寫這讀后感,也是對自己的鞭策,備上死磕精神,做自己該做的事,從一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