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人才。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提升,綠色農業、休閑農業的蓬勃發展,農村電商的興起,以及智慧農業的建設,鄉村是一片方興未艾、有待開發的廣袤土地,本是人才施展才能、大有可的舞臺,但由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設施薄弱,與城市相比,發展機會受限、城市發展空間不足,導致優質人才引不進、盤不活、留不住。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支撐。鄉村振興,離不開見識廣、理念新的人才,如果沒有人才的支撐,鄉村振興只能是一句空話。而鄉村人才振興的關鍵,就是要讓更多人才愿意來、留得住、干得好、有盼頭。
鄉村振興要念好“招才經”,打好機制、政策、鄉情“組合拳”。如何為鄉村吸引人才,是各地實施鄉村戰略中重要的課題。一是要創新引才機制,積極探索拓寬人才渠道、靈活引才方式。對服務家鄉意愿強烈、暫時不能回鄉創業的在外優秀黨政人才、科技創新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采取聘任縣、鄉、村三級鄉村建設發展顧問的形式,充分發揮他們的智力優勢、人脈優勢、資源優勢,為鄉村建設發展提供規劃建設、項目謀劃、招商引資、決策咨詢等服務。二是優化人才政策。制定和調整引進鄉村振興人才的優惠政策,通過選派選調生、三支一扶、鄉村振興志愿者、駐村幫扶工作隊等方式,匯聚各領域優秀人才組成人才服務隊,把青年俊杰、優秀干部、精銳力量充實到“三農”戰線。三是要打好“鄉情牌”,鼓勵本土大學生回原籍村任職,支持有技能的城鎮居民、科技人才、退役軍人回到農村發展,常態化、多渠道鼓勵他們依靠知識、技能和經驗返鄉創業、建設家鄉。
鄉村振興要著眼本土,普好“育才經”,將本土村民培育成材并在當地發展。一方面,要健全人才培養和人才可持續發展機制,搭建本土人才成長平臺,全面整合田間學校、綠色科技示范基地和技術推廣部門的培訓資源,因地制宜培養鄉村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一是利用網絡資源加強農民在線教育培訓,突出抓好家庭農場經營者和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的培育,培養本地農業生產經營人才;二是通過政策的幫扶、職稱的評定、待遇保障等條件加強鄉村教師、醫療衛生人員、鄉村文化旅游體育人才等隊伍的建設,培養本土鄉村公共服務人才;三是通過實施一村一大學生培養、一村一法律顧問,培養當地鄉村治理人才,不斷推進農村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出臺系列政策制定方案鼓勵本地知名匠人創新創業,引導高層次人才發揮“傳幫帶”作用,培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人才和科技推廣人才,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打造新團隊,并促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三產融合新業態。
鄉村振興吸引來和培育好的人才,還得留得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愿意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要制定關于人才的優惠和扶持政策,依托各地民政服務中心,設立人才服務窗口,為人才提供工作地落戶、安居住房、子女入學教育、社會保障等便攜高效的“一站式”服務。同時,要創新有利于釋放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的評價考核機制,形成以按勞分配為主體,重業績重貢獻重能力,按資、按效、按智等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模式,給予鄉村人才職稱職數傾斜、考研考編遴選加分等政治政策優勢,充分調動鄉村人才工作積極性。最后要堅持環境留人,發展留人,持續加大教育、醫療、環衛等公共服務投入,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讓人才在環境優美、未來可盼的舒適生活中流連忘返、安心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