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高安湖田村的一戶普通居民中,主人姓劉,劉老自小就傳承父輩們的手藝,專注于做掛面五十多年。然而,最近劉老不為銷售發愁,愁得是這項祖傳的手藝無人繼承,兒子寧愿去外面打工也不愿學做掛面。
劉老向我們介紹:我們的掛面生產歷史悠久,自宋代以來,一直以白嫩細長,盤圓不折,耐煮不糊,聞之清香,吃時爽口水煮清爽,風味獨特,易于消化而聞名遐邇,深受大家喜愛。
劉老一邊搓面一邊說:“現在很多人都相信我家做的掛面,銷售完全不用愁,甚至有時供不應求,可是我那倆個兒子寧愿在外面拿著一個月幾千塊錢的工資,卻不肯回家跟我學做掛面。房子一人修了一棟,都是三層的,并提出,只要誰回來,就幫誰買車,可是他們卻死活不同意”!
“那您這收益還算不錯吧?”,“最近幾年還可以吧,因為大家都認可我們高安的掛面了,現在我們村里幾乎家家都在做,就拿我們說,效益好的話一個月能有一倆萬的收入?!?/p>
“不過做掛面這工序也比較復雜,沒有十幾年的經驗累積是很難做得出那種白嫩細長爽口的掛面的”。
做面是一項非常辛苦的活,從揉面、搟面、搓條盤面、發酵之后的繞面、并手工制成絲狀或帶狀,到最后的晾曬,每一道工序都非常關鍵,只要一道沒做好,味道就完全變了!
加工出來的掛面“纖細如絲,潔白如銀”,長達1.5米-2米,在野外晾曬不易折斷,一片油光閃亮,飄灑如瀑,令人嘆為觀止!
正因為當地人專心做面幾十年如一日,他們的掛面走進各大城市,甚至更遠。這也讓湖田人早早便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由于湖田村的掛面遠近聞名,吸引了很多外鄉人慕名前來學徒。但唯一遺憾的是,當地的年輕人很少有子承父業繼續做掛面的,有說不感興趣的,有說做掛面沒前途的,也有說可能現在還可以,以后指不定會沒落等等。。。
農耕的傳統在這里世代延續,每個家庭,長輩最在意的莫過于給孩子留下點什么,物質是有限的,只有手藝才是立命之本,然而,年輕人的觀念在悄悄改變。年輕人向往外面的世界,都不愿意做這種祖輩留下來的苦力活!
所謂“心傳”除了世代相傳的手藝,還得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脈里的勤勞和堅守,估計現在的年輕人能真正做到的很少了。
香味撲鼻的手工掛面,最為樸素,卻又能容納萬千滋味。高安人愛這樣的味道,這種兒時就有的味道,讓人難以分清是美味,還是鄉情。代代傳承的技藝,是歷史的印記,斗轉星移,家鄉的陽光最溫暖,一碗手工掛面,情滿故鄉……
如今所有傳統的手藝都面臨失傳或淘汰的尷尬,不管怎么說,這些農村的傳統手藝曾養活了許許多多的人,也衷心希望高安掛面能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