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剛才讀完一本書《當呼吸化為空氣》,讀這本書之前,我讀過《最好的告別》,這兩本可以說是同類型的書,都是思考死亡題材的。讓你在舒服的時候,思考一下人生的終點。
在讀《最好的告別》之前是有一幫愛讀書的友人極力推薦,說這是一本讓叫絕的著作,于是乎,我在看完豆瓣評分后,選擇了春節期間來讀,因為春節有大把的時間揮霍嘛,而我想要在那個有吃不完的好吃的,有睡不完的懶覺的日子里體會作者的“沉重”,果不出所料,那個春節我的內心相當的豐富。
近期才讀的這本《當呼吸化為空氣》我真的是想不起來是因為什么拿起來閱讀的,但是看過書名以后,我知道,這本書一定是一本很有深度的書,絕對不是那些草草完成的小說之輩,更合況,這本是真人真事,臨終前的最后一博。我怎么都要讀一下,但是我仍然選擇先看了評價。評價中說此書是一本死亡書,它寫的真實,寫的刻骨,寫的讓人想要和作者促膝長談。評價個個都字無虛意,我想,一本書的評價都能寫的如此透徹和惹人心疼,這本書的內容要么有煽不完的情,要么就是真的讓人痛的無法呼吸。我是帶著這樣的沉重心情去看這本書的。
然而,開始閱讀到讀完,也始終沒有那種沉重的心情,有的只是一聲長嘆和一句佩服!如果作者還活著,這個世界并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但是他的去世,卻可以讓那么多人找到生命的意義。這是一本真的就像書名一樣輕的書,輕到我們無法深入感知,卻活在這種感知當中,就像空氣,離不開又逃不走。
以下是幾斷摘抄和我的解讀
別因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時候,只要去做。
這個決定太難了,作者保羅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自己是經歷了什么樣的人生痛苦,這痛苦不止是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而他能夠這樣告訴讀者,足以證明他內心的強大。他在經歷過放化療后的日子里,在主治醫生和家人的支持下,重新回到手術臺,開始神經外科的手術。重新再來的力量,不比從0到1更簡單,全身的疼痛使他握手術刀都成了問題,是什么樣的力量能夠支撐他做完每一個手術,直到生命的盡頭?是信念嗎?是愛嗎?還是想要為生命劃上完美的句號。
保羅說過,他不是沒有想過去度假,去旅行,去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但是這一切都要看病情的發展,他認真的分析過自己的興趣愛好,除了醫學,他最愛的其實就是寫作,所以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在不能做手術的日子里就去寫作,做一個作家,用文字治愈people。他想到的他都做到了,而這些看起來常人要很多年的事情,他只花了1年的時間完成。而這1年,成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年。
我們或許也想過,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想要做什么或者不想要做什么,但是真正到了那種時候,你的身體也許并不會聽從你的內心。所以別在想那些想要在最后的日子里要做或者不要做的事情了,選擇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現在就開始做。
很偶爾的,我們可能會反思,大家都在默默地向尸體道歉,并非出于罪惡感,而是出于我們沒有罪惡感
這段講的是作者保羅在修醫學時,因為經常解剖尸體所體悟到的。他說同學們整日面對原本完好的人的身體,一刀一刀的劃下去的時候,沒有絲毫的罪惡感,這不是對身體失去了敬畏,而是對神圣的冒犯有了麻木的感覺。
醫生看到的是人體最脆弱的部分,然而,有時候,醫生明明知道無可救藥了,但還是出于對于生者的安慰,會做一些什么,而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把人體也好,器官也好當做了一部機器的部件,治愈也好,無法治愈也好,縫合后的身體還給生者,自己卻轉身離開。醫生的離開不是因為無情,恰恰是因為他們對于這些無法治愈的痛看的太透徹。
保羅是個具有哲思的神經外科醫生,很多看似正確的決定,并非是正確的,很多看似無情的行為,卻可能是患者最想接受的。
我口中的希望,是不是指“為一個統計學上不大可能但仍然說不準的結果留一點空間,相信自己能超越95%的標準測量置信區間活下來”呢?這就是希望嗎?我們能不能把這個曲線準確地劃分區域,從崩潰到悲觀到現實到希望再到幻覺呢?還是說數字就只是數字?我們難道不都曾懷著希望,覺得每個病人都能奇跡般地超越平均值嗎?
保羅在決定和妻子通過體外的方式生孩子的時候,去了精子銀行,從而誕生的一系列的想法。其中保羅分析了”hope"希望一詞,他說希望是整合了信心與渴望雙重含義的。然而他現在是渴望生存,但是有信心的卻是死亡。明明一個詞應該表達相近的意思,卻讓保羅在生死的間隙里看到了截然相反的含義。他說,當人們說希望的時候,是不是其實就是在為沒有根據的渴望留下一絲空間?當一系列聯想最終回歸到存活率這個數字上時,保羅開始聯想自己還是醫生時對同樣患不治之癥的病人之間的對話,如果病人年事已高,那說出這樣的概率就很輕松,但現在自己,36歲,正值生命高峰期,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說出這個概率,更合況是主治醫生,所以主治醫生也才會一直在回避這個問題。
醫生患不治之癥和常人患不治之癥其實并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不過是對于疾病的理解和對于主治醫生的理解不同罷了。保羅作為一個醫生,他知道肺癌是什么樣的疾病,也知道存活率和治療方法包括預后,但是他卻無法左右主治醫生的治療方案。我想在確認的時候,他的內心一定是五味雜陳的,他有點渴望這不是真的,但他相信這是真的。就像他對“希望”的解讀一樣。
每天,我都從上次復發中恢復一些,但又距離下次復發更近一些,當然,也離死亡更近一些。
也許那一天比我估計的晚,但肯定比我希望的要早。
誰都不想死,尤其等著他的是一片光明的職場升遷和一帆風順的加薪浪潮。但是誰都得死,只是像保羅說的一樣,死亡一定比每個人希望的來的要早。
我能深刻的體會到保羅寫下這些文字時的心情,可能是顫抖著寫的,也可能是無力的寫的,但一定是帶著希望的絕望寫的。因為他估計自己可能明天就不行了,但是每次醫生都能神奇的把他從死神那里拯救回來。他不想過這樣的日子,他希望自己沒有病,能夠像正常人一樣活到老,又或者只是單純的希望自己能夠超脫平均值,帶病活的更久。但這一切可能只是一個蒼白的方程,永遠無解。
明明知道自己化療后能夠再恢復到基本正常,但是下一秒的藥片又把自己拉回到現實甚至是不遠的未來。多少身患絕癥的人也有這樣的深度思考呀!有多少人能夠在那個時候還隱藏著自己的真實情感,去討好別人,去委屈自己呢?為什么我們遇到痛苦就非要選擇樂觀,悲觀才是應該有的情緒不是嗎?只是能夠平靜的敘述悲觀也需要一種樂觀的勇氣罷了!
讀后感
這本書短小精悍,很適合一鼓作氣的讀。我也是一口氣讀完的。很多人都說是因為這本書,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認識保羅。然而,當認識保羅的時候,他已經不在人世了。人生就是這樣充滿著戲劇化。保羅戲劇化的人生,一直都活在死亡的邊緣,不是因為他生病了,一直在和病魔斗爭,而是因為他是名醫生,一直在替別人和病魔斗爭。如果他還活著,也許,他會成為他所厭惡的那種醫生,親臨的死亡體驗,讓他開始自省,他開始關注病人的心靈,關懷家屬的心境。有了病人身份的保羅,在做出重返手術臺的決定時,他就是不一樣的存在了,他做每一次手術,都會深刻的理解病人的心情,深刻體會家屬的期望,他能做的更好,但是時間卻不允許了。但是保羅并沒有放棄,他選擇用文字傳達,他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全書里,沒有保羅如何正能量的雞血鼓勵,都是真實的文字,樸實的情感,很有史鐵生筆下的無奈和溫存。保羅最后的日子一直都掌控在自己手里,這是很多同樣患病的無法做到的。多數親人為病人做了病人也許并不想要的決定,比如插管兒,可以維持一段時間,卻失去了這段時間存活的意義。同樣的道理在《最好的告別》當中也有提起。也許病人真正想要的不是那種看似活著卻沒有尊嚴的被器械插滿全身,而是平靜,安詳的離去。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