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認識一個朋友小林,他有一個小他四歲的弟弟小晶,據說兩人從小手足情深,感情深厚。由于父母整日忙于生計,早出晚歸,無暇顧及兄弟倆,5歲的小林就承擔起了照顧小晶的重任。在那個貧瘠的80年代,父母早上出門時往往會給哥哥1元錢,這便是兄弟倆人一整天的伙食費。為了讓年幼的弟弟小晶營養跟得上,哥哥小林總是緊著弟弟小晶先吃,正在長身體的弟弟小晶食欲總是出奇的好,每次都是一掃而光,而小林常常餓一整天的肚子。后來,有朋友給小林開玩笑,他的身高估計就在那時被限制住,怎么也突破不了170厘米。
轉眼,小林六歲了,到了入學的年紀,可是小林卻高興不起來,他入學了,兩歲的弟弟小晶怎么辦啊?左思右想,小林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每天背著弟弟去上學,起初老師都不同意,怕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小林百般請求,千反保證,只有把弟弟小晶放到教室外校園內就可以,弟弟小晶很乖的,不會哭鬧吵到其他人。老師經不過小林的軟泡硬磨,最終同意了小林的請求。這樣小林帶弟弟上學,一晃就是四年,直到弟弟小晶到了入學的年紀。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轉眼小林和弟弟小晶長大成人了。小林考上了大學,而弟弟小晶卻因學習成績差過早地步入了社會,品嘗人生百態,兄弟倆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軌跡。小林大學期間,弟弟小晶以哥哥為榮,隔三差五給小林寄生活費,寄各種零食,或許回報多年來哥哥對他的百般呵護,或許把未來的希望寄托于哥哥身上。小林寬裕的生活費惹來了周圍同學的艷羨,讓人一度以為他來自富裕的家庭。
四年的時間一晃而過,哥哥小林不負眾人,如愿地進入了國家公職人員隊伍,成為了他們家族中唯一一個吃皇糧的人,全家在村里頓時喜氣洋洋,揚眉吐氣。弟弟小晶更是為哥哥小林的今日感到由衷的開心。
日子就這樣不咸不淡的飛逝而過,后來倆人皆娶妻生子,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弟弟小晶雖沒有學歷的支撐,但為人低調謙虛,踏實肯干,三四年的光景從一家能源電氣公司的電工到技術人員,到部門經理,再到華東地區的總經理,手下由三四個員工到幾百人的團隊,社會地位越來越高,收入也水漲船高。而小林卻一直原地踏步走,工資兩三千,職位一欄仍然寫著辦事員。弟弟小晶原先對小林的崇拜漸漸地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鄙夷不屑,兩人的關系漸行漸遠,像兩條平行線再也無交集的可能。
每次和小林聊天,他都痛苦不堪。其實,對于這種情況,我想告訴他的是,首先,要正視這種差距,他們差距來源于不在同一個頻道上,不能同頻共振。弟弟小晶周圍出沒的都是商人,他們談生意喜歡喝茶,共話未來,創收利潤;而小林職場上的失意讓他每日抱怨連連,或廝混于形形色色的酒場,或醉酒于夢中。其實,小林也特別想改變現狀,但好像陷入了沼澤深淵,動彈不得。小林目前需要做的是放下焦躁的心態,沉淀自己,學會閱讀,學會深思。既然本職工作比較清閑,那不妨利用8小時之外的時間打磨一項技能,嘗試刻意練習一萬個小時,看看是否會有奇跡發生。浮躁的一顆心沉淀下來,頭腦日益豐滿,步履日益輕盈,錢袋日益充足,在成為更好自己的同時,也給周圍人帶去正能量,新觀念,新思維,也必然迎來好人緣,包括久別的兄弟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