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最后一部小說,也是武俠小說的巔峰。
? 讀過本書的都知道,韋小寶為了義氣,夾在康熙和天地會中間左右為難,最后實在受不了而一走了之。
? 其實本書一開篇就預示了天地會的失敗(拋開歷史不談),在妓院里鹽梟的一番話,就說明了賈老六身在天地會而瞧不起別人。
?無論從個人還是集體,都說明了天地會和人民群眾之間的不融合。試想他們口口聲聲說著反清復明,卻將自己排在群眾之外,眼高手低,還怎么能舉事成功呢?
? 后來韋小寶真正見到天地會,是在殺死鰲拜那天,那一段寫的很長,主要情節是立新舵主。但更說明了天地會內部不團結,各成員之間勾心斗角,以及各分舵之間互相拆臺。
? 此后韋小寶和天地會每次的交集,都會發現他們各種各樣的缺點,這些也都預示著天地會必將失敗!
?我的見解:但凡帶有宗教信仰性質的仁義之師,思想必將受到束縛,從而迷失自我,以冠冕堂皇之理由做有違本性之事,且心中無所愧疚。一如天地會,一如紅花會(見《書劍恩仇錄》)。
? 再說一說韋小寶和康熙,兩人是不打不相識,再者康熙本是天子,生下來就沒了自由,連囚犯都不如,有韋小寶跟他嘻笑打鬧,自然十分高興。
? 韋小寶也拿他當朋友,時時刻刻掛念他的安危。還記得韋小寶想要逃離皇宮得時候,他對小寶的關心,最終小寶拼著掉腦袋的危險,揭穿了太后的陰謀。每當讀到這一段,我都被他們的友誼所感動。
? ?而小寶在宮里認識的朋友,也都是很講義氣的,憨厚耿直的多隆,膽小怕事的明珠,貪財的索額圖,好賭的康親王,以及后來的趙良棟,張勇,王進寶等人,在他危難的時候都幫助了他。
?上面是我從天地會和康熙兩個對立方來分析的,對于整部小說只不過是九牛一毛,而下面我要講的兩個人是對武俠精神得見解。
?“為人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如果說天地會和康熙是滿漢對立的話,那陳近南和韋小寶就是英雄與非英雄的對立。
? 陳近南雖然不是書中武功最高的,但卻是最有英雄氣概的,也是書中武俠精神的代表,可是在那個勾心斗角的年代,他總是給我們一種英雄遲暮的感覺。
? 小說開頭,陳近南出手救了船上的黃宗羲顧炎武等人,俠義之風令人仰慕。后來韋小寶又在吳之榮手里救了他們,而且還弄死了吳之榮,于是他們都說“果然是名師出高徒啊”。
? 這里的對比是要說明,行俠仗義不一定要有高強的武功。
?這只是其中一處,通讀全文你會發現,韋小寶做到了很多武功高強人所做不到的事:殺鰲拜,救徐天川,扳倒吳三桂,在五臺山救老皇帝,殺喇嘛救九難師父,撒石灰救陳近南……等等,都不是憑武功做成的。
? 而陳近南的死更令我感慨,一方面被他的愚忠所震撼,一方面是為武俠精神的落幕而低沉。
?他的死,有點蕭峰的舍生取義,也有郭靖的為國為民,但最不值的是死在了鄭家人的手里,而臨死前他還堅守著他英雄般的信仰,囑咐小寶不要找鄭克爽報仇……英雄已無用武之地,武俠的路也已經走到了盡頭。
? 很多朋友不信,主張寫新新武俠,卻思索再三無從下筆,我想就和韋小寶有很大關系。在現代社會,刀劍武功已經行不通了,但俠還在,武俠沒有了,文俠行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