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很久沒聯系的學弟X忽然找到了我。
說他最近失業了,求抱大腿,求推薦工作。
嗯,雖然叔做了老板,但也不是想招誰就招誰啊。
總要對公司負責。這樣吧,你先說一下你的想法。
他說,哦,我不知道,我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想法。
本來是打算離開深圳回老家發展的,但是又聽說老家的工資很低,我就又不想回去了。
我說,老家的工資低是自然的,畢竟是二三線城市,不比北上廣深。
你應該也知道,像是北上廣深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的顯著特點就是,高收入高消費,所以本質是一樣的。
?那你以前的公司還招人嗎?
我以前做廣告的,如果你要進,要么你是廣告相關專業,懂廣告懂營銷。要么你英語好,能夠用英文流利溝通做presentation。要么你會文案、策劃、設計、執行的任何一個方面。
否則,我是沒有辦法把你推薦到我上一家公司,或者任何一家廣告公司的。
我雖然混過廣告圈,多少認識點朋友,但是我不會砸掉自己的招牌,也不能對你不負責任,胡亂地將你推薦到一個待不長久的公司。
如果你什么都不會,就算別人看了我的面子安排你入職,回頭還是會找一個理由把你炒魷魚的。
坦白說,我的面子也沒有大到可以讓我任何一個前老板或朋友的公司,養一個閑人的地步。
這樣說,有點殘酷,但事實確實如此。
所以,其實我想知道的是,你有什么可以謀生的特長或技能嗎?
這樣方便我對癥下藥幫你推薦工作。
特長?反正不是靠身體。
很好,你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幽默感。
能認真一點嗎?
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長啊,不然找你干嘛?
不就是看你在深圳混得好像還不錯的樣子,至少比我哥混得好。
然并卵。
那你以前學的是什么?
有想過做專業相關的工作嗎?
電子信息工程啊,但我不想做這個。
不如,我換一個方式問你,你有想過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嗎?
錢,我就想賺錢。
你這不是廢話嗎!
他的答案非常地簡單直接。
但對話進行到這里,我心里只剩下了嘆息和無奈,因為我覺得我可能幫不了他了。
其實,每一次,當我問一個人“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時候,期待的是通過對方一個有營養的答案,了解到他更深層次的特質和需求。
這樣我就能夠結合對方的心理狀態和客觀條件,為他提供更具可執行性的建議。
但奇怪的是,有很多次,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對方的答案都是簡潔明了又毫無意義的一個字——錢!
Come on!誰不想要錢?!
在這個世界上,也許有不喜歡錢的人,但絕對沒有不需要錢的人。
除了極少數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窮人、富人、有錢的、沒錢的……雖然每一個人的位置和處境各不相同,但人類追逐金錢的欲望和立場卻是驚人的一致的。
所以,想要錢,具體到某一個人身上,并不是一個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的有效答案。
可能,你真的要好好地想想這個問題了。
那我就不知道了。
除了錢,我想不到別的答案。
不論你做什么工作,都能賺到錢,只是錢多和錢少的差別。
我擔心的是,如果你完全只是奔著錢去做一份工作,結果不僅沒賺到錢,而且還會做的很不開心。
我看過太多這種例子了,自己以前也曾把賺錢當作目標去找工作。每一次,沒做多久就離職了。
所以,我才會覺得透過“需要錢”和“想賺錢”這樣的表象,你要首先搞清楚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是一個得以一展能力與才華的平臺,是輕松愉快的工作氛圍,是贏得他人的尊重與認可,還是別的什么東西。
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就是心里沒底啊,很茫然,不然也不會來找你了。
老板連上個月的工資都還沒發我,我現在連吃飯都是個問題。
看著世界之窗前的車水馬龍人潮洶涌,他忽然轉過臉很認真地問我:
你覺得我適合在深圳工作嗎?
我能在這里生存下去嗎?
沒有什么能不能的。
每一天都有人滿懷期望地來到這里,每一天也都有人落寞失意地離開這里。
其實,只要你愿意努力,愿意奮斗,在哪里都一樣。
深圳再牛逼,你現在還不是踩在這片土地上?
?
?一到畢業季,叔就會陸續接到這樣的電話或者信息:
一類是,公子,我今年就要畢業了,但是我不知道要找什么樣兒的工作,大學里學的并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現在也不知道要怎么辦。你能給我點建議嗎?
另一類是,我工作有一段時間了,但最近才發現自己并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也不知道該怎么辦。想辭職吧,又不知道下一份工作找什么樣兒的,現在真的很苦惱,不知道怎么辦了。
那啥,雖然我能忽悠了點兒,但你們不能把自己對于未來的決定權都交到我手上啊!
?其實我也清楚,這是我們這代人很容易遇見的問題。
從客觀層面來說
中國的教育體制一直偏重于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應試能力,而忽略對學生個性的塑造和獨立性的培養。
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走出象牙塔,進入社會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自己該走什么樣兒的路,想走什么樣兒的路。
就算是少數高校,在校期間對學生進行過職業生涯規劃。
但大部分時候,那所謂的職業生涯規劃都是形式主義的走過場,在學生日后的就業中并沒有起到過有效的引導作用。
從主觀層面來說
從主觀層面來說,大部分的中國學生,是把“戰勝高考,進入理想的大學”當作人生目標的,他們并沒有認真地想過,那以后自己想做什么。
很少有人,在當初考大學填志愿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清楚地認識到,我現在填的這個學校,這個專業,是關乎我將來就業的,是很可能決定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的。
大部分人,是填了家長和老師推薦或做主的學校和專業。
所以,當他們離開學校時,才突然發現,這并不是我想要的。
當然,我并不片面地認為,你學什么專業將來就一定會做什么職業。
只是我們應該都承認,大學里的所學,很大程度地影響和決定了我們將來的就業。
意識到這一點,能夠幫助我們在職業選擇上少走彎路。
?當我們每一個人在面臨就業和擇業,又沒有清晰的目標和方向時,我們是否可以順著這樣的邏輯進行思考?
當我們每一個人在面臨就業和擇業,又沒有清晰的目標和方向時,我們是否可以順著這樣的邏輯進行思考?
01
我的興趣和愛好分別是什么?
我到底喜歡什么?
02
我有什么特長和技能?
我的這些特長和技能是可以用來謀生的嗎?
03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我的長板和短板分別是什么?
04
一份工作,我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令人艷羨的高工資和好福利?
是公司文化氛圍好,領導開明,同事和睦,俊男美女多,文娛活動豐富?
還是發展前景好,將來前途不可估量?
如果以上幾點,不能同時滿足的話,那么又要按照怎樣的重要優先次序進行排列和選擇?
05
試著透過現象看本質。
比如,當一個人說他希望找那種文化氛圍開放活潑的公司,也許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是,我是一個喜歡自由,不太喜歡被束縛的人,那國企和國家事業單位就要先被排除了;當一個人說,她想進入那種每年有出國旅游和高端年會派對的公司,那么她更適合的也許是高大上注重員工福利的外企。
06
如果可以的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且從中賺到錢。
據說,這是最幸福的活法。
07
在就業和擇業時,可以向那些較自己年長,具備一定的社會閱歷,又對自己有幾分了解的人尋求建議。但是最終做決定的人,仍應當是你自己。
人生是自己的,選擇當然要自己做。
08
現在這個時代,變化太快,變數太多,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最好的選擇,是選擇那些極具發展前景的朝陽行業和職業。
當你經過幾番比較和權衡,終于鎖定了一個答案時,試著將時間軸拉長,如果快進三年或五年,這個行業,這個職業,依然能持續發展嗎?
09
如果可以,培養你的第二職業技能。
早就2009年,斯坦福大學《商業領袖和企業家》的公開課上,校長約翰·漢納森就曾經說過,21世紀正逐漸擁有這樣一個特點,人們不再只擁有一個固定的職業,而是經常隨時間變換職業,他們不得不學習不同的技術,這樣才能進入更為寬廣的職業發展領域。
2016年更是火了一個斜杠青年的詞兒。
所以說,我們不如現在就培養自己的多元職業能力,以便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不然你以為為什么眾多各領域的大佬們紛紛跨界創業呢?
他們也害怕自己所在行業和領域被淘汰啊,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
10
等有一天我們的能力到位了,薪水和福利自然也會到位。
社會不是象牙塔,很殘酷,也很現實。
沒有一個老板和HR是傻瓜,一個員工具備什么樣兒的能力,能坐到什么位置,能做成什么事情,他們心里有一本比你計算得還要精準的賬本。
如果能力與野心匹配,自然能得到想要的薪資,競爭這么激烈,老板也會擔心人才流失,必然會用高薪去留住有用之才。
如果能力與野心不匹配,那就一邊培養能力,一邊呵護野心,直到他們給到你想要的薪資和待遇,如果他們沒有給,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還怕跳槽找不到好工作嗎?
一個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是統一的,在我們要求社會和公司等,給予我們一些東西之前,首先應該想清楚我們能創造什么樣兒的價值,不然我們根本就沒有談判的籌碼。
?其實,我一直很想說說錢這個話題。
有人說,當代中國問題的總根源是“一切向錢看”,又有人說“經濟改革的動力是一切向錢看”。
似乎我們這一代人,尤其是90后,就業競爭激烈,經濟壓力巨大,身上背負著的東西太多。
以致于,我們著急地戀愛結婚生子,著急地買房買車,著急地打拼事業,在自覺或不自覺中迷失了自己,不知夢想為何物,更加不敢說什么激蕩青春。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中國傳統觀念和文化的綁架,類似什么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有房才有家,以及“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的驅使。
?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誠然,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錢,但是,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的基礎上,也許,我們還應當追逐更高層次的東西,保留一些夢想,一點追求。
將來,人之將死時,也不會留下太多遺憾。
再者,從社會發展的層面來說:
中國的社會結構正在由“金字塔型”向“橄欖球型”過渡,這需要一個過程。
而現在在工作和生活中苦苦掙扎,努力拼搏的這一批人,將來絕大多數會成為中國社會的中產階級。
而中產階級是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所以,我們在關注自身幸福感的同時,也抬頭看一下這個國家的未來吧。
?而且,我一直覺得追逐金錢的過程就像是在追求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
往往,你死纏爛打的時候,對方愛搭不理的;
等有一天,你轉身而去,另謀新歡了,人家反倒回頭熱臉貼上來了——到那個時候,選擇權就在你了。
人生在世,天大地大,快樂最大。
錢,只是手段和途徑,不必當作目標。
金錢,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等值量化的工具,我們需要錢,也不過是需要這個工具來交換獲得相應的產品和服務等,它只是表象和工具,并非本質。
所以,比錢更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是想辦法讓自己更有價值。
我們就不能試著,左手現實,右手夢想?
牛奶和面包都要有,但詩和遠方也不會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