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感盛行,孩子也不幸中招。所在的幼兒園不少小朋友都請假了,這讓父母們很焦慮。幼兒園家長群中開始討論療法,有的說要相信科學,該打疫苗就打疫苗,該吃消炎藥(抗生素)也得吃;有的則說,疫苗不安全,抗生素濫用,要治也得看中醫。
你知道,中醫話題,在任何時候談起來,都極具爭議,甚至是傳說中的朋友絕交利器,你要想和朋友絕交就和他談中醫。家長群也不能幸免,一場論戰爆發了。各執一詞,各抒己見,各不相讓,誰也不服誰。
我未曾學過醫,但多少了解一些這方面爭論的聚焦點。
不信中醫的說,中醫沒有經過大樣本隨機雙盲測試,不能算作科學;信中醫的則說,科學也有解釋不了東西,中醫是更高級的生命哲學,它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施治,同樣是“上火”,還分內熱、外熱;同樣很虛的“虛”,還分陰虛、陽虛;同樣的病,100個人得,治法就有100種。同樣一種病,這個人治好了,那個人沒治好,你說這是不同的人,所以方法不一樣,效果不一樣。
說這樣的話,你就永遠正確,永遠正確就沒辦法證偽,不能證偽就不屬于科學的范疇,它更多依賴的是醫生個體的水準。這種狀況下,中醫中出現“騙子”的概率感覺就非常大。你看看電視廣告中賣“保健品”的,沒有一個是慈眉善目的老西醫。
冒著被你取關的風險,粗淺聊聊。其實我更想說的是故事。
《金瓶梅》中的醫生
《金瓶梅》中醫生不少,之前寫的蔣竹山就是(點擊閱讀:蔣竹山),這次再挑幾個看看他們的治病手段。
西門慶的兒子官哥兒被藩金蓮養的貓驚嚇,昏迷不醒。
先請來“無照上崗”的劉婆。
劉婆子把官哥兒眉攢、脖根、兩手關尺并心口,共灸了五醮,放他睡下。那孩子昏昏沉沉,直睡到日暮時分,西門慶來家還不醒。
接著請“小兒科太醫”。
都用接鼻散試之,“若吹在鼻孔內打鼻涕,還看得;若無鼻涕出來,則看陰騭守他罷了。”于是吹下去,茫然無知,并無一個噴涕出來。
沒招了,最后請了跳大神的巫醫鮑太乙,也有版本說是鮑“太醫”,無論是巫醫還是太醫,好像都沒辦法了。
鮑太乙說道:“這個變成天吊客忤(指沖犯了煞星邪祟),治不得了。”
西門慶在當地是真正的土豪,所請的醫生肯定都是各專業的頂尖人才。可最終,這官哥兒“被灸得滿身火艾”,又被太醫、巫醫胡亂擺弄,夭折了。
官哥兒一死,他的媽媽李瓶兒也病到了,給李瓶兒看病,又出場兩個名醫,一個是何老人,他兒子是冠帶醫士(官醫);一個是自稱“太醫”的趙搗鬼。
作者對兩人的丑惡嘴臉刻畫得非常生動,兩人給李瓶兒看病時還發生過激烈的學術討論。
不再詳說,只引用一段趙搗鬼太醫的自我介紹。
我做太醫姓趙,門前常有人叫。
只會賣杖搖鈴,那有真材實料。
行醫不按良方,看脈全憑嘴調。
要說治病無能,下手取積不妙。
頭痛須要鑿開,害眼全憑艾醮。
心疼定用刀剜,耳聾宜將針套。
得錢一味胡醫,圖利不圖見效。
尋我的少吉多兇,到人家有哭無笑。
半積陰功半養身,古來醫道通仙道。
由這樣的醫生看病,李瓶兒很快也嗚呼哀哉了。
Ray Dalio 的看病經歷
Ray Dalio 是對沖基金橋水創始人,橋水為客戶賺取的收益遠超任何一家對沖基金公司。他在新書《原則》中講了一個非常精彩的看病經歷。
2013年他被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美國很牛的醫院)的專家診斷得了一種癌癥前期癥狀,很嚴重,如果不治療在3-5年內就會患上癌癥死去。要治療就要做手術切除食管,但這個方案又不適合他。Dalio 非常震驚,不過他沒閑著。
他又找了4位研究這種病癥的專家會面。
第一個說他的病情正在惡化,與最早那位醫生說法不同的是,有一種手術可以治愈,但要切除 Dalio 的食管和胃,在手術臺上死亡的概率是10%,導致終身殘疾的概率是70%。即便這樣,Dalio 認為活著的概率變大了。因為兩個醫生看法有出入,他在現場打了霍普金斯醫院那名專家的電話,并請兩個醫生直接交換意見。
很快他又見了第二個醫生,這名專家說,只要他每三個月去醫院做一次內窺鏡檢查,就不會有任何問題。Dalio 感覺剛被判了死刑,馬上又被無罪釋放了。但他還不放心,這位醫生說得對嗎?
他又見了另外兩名專家,他們都表示,走這種檢查程序就不會有任何事。最終他決定采取這種做法。
Dalio 從鬼門關走了一遭,得出了很多大道理。我的感受是,這么多一流的專家,對同一個人的病情,看法竟然差別這么大。我們再面對醫生或其他重大決策時,是否也可以更謹慎些呢?
西門慶那時怎么就沒想到把劉婆、太醫、巫醫們,叫到一起,做個綜合會診呢?估計叫來后,也只是論戰,而不是求同存異,縮小分歧,更不會共同尋求解決辦法。
我的經歷
一次孩子生病,在A醫院,醫生做了診斷,要求住院,并且開了一大堆猛藥(有抗生素)。心中忐忑,就又換了一家醫院(類似于 Dalio 的做法),可剛把上家醫院的診斷結果說出來,醫生就極不耐煩,“按他們說的治吧!”就不愿意再給看了。
其實在同一家醫院,你上次讓A醫生看的,這次讓B醫生看,B醫生往往都很不情愿。不清楚原因。
《魔鬼經濟學》中的結論
史蒂芬·列維特在《魔鬼經濟學2》中專門用一章描述了“評估醫生醫術很難”、“好醫生與差醫生的區別”等,他引用大量案例和數據,限于篇幅不再轉述。直接給出他的結論:
如果你的病情很嚴重,去醫院看病會略微提高你存活下來的概率;但如果病情并不嚴重,那么去看病就會提高你死亡的概率。
故事和結論都講完了,相信你會有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