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閱讀胡適先生的選集,其中有幾篇文章談到了讀書,主要講了為什么讀書,怎樣讀書,讀什么書。由于時代不同,讀的一些內容已經不一樣,但是背后的邏輯,背后的道理依舊沒有變。
互聯網時代大家都講究碎片化學習,kk在《必然》里說到,未來的趨勢是屏讀,文字已經從紙上轉移到了電腦、手機、平板電腦上,我們口袋里裝的是屏幕,包里裝的是屏幕,家里的墻上也是屏幕,今天大部分人都變成了屏民;加上自媒體,各種微信公眾號,微博,知乎上的大V,這些碎片化信息已經給大家搞得暈頭轉向,讀者的注意力已經偏離了方向。
按著胡適先生的讀書觀點,為什么要讀書?有三點可以講,第一便是取其精華,古今中外,已經知道的知識學問和經驗都被記錄在書籍上,我們讀書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為了讀書而讀書,讀了書就可以讀更多的書;第三,讀書幫助我們解決困難。下面就針對以上三點詳細說一說。
第一,因為書是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產,我們接受這些遺產,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更深更偉大的知識體系。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都是這樣,東方的百家爭鳴,西方的古希臘羅馬時代,世界的思想文化大多建立在這東西兩大文明之上。再簡單的說,我們用牛頓定律解決問題,我們沒有從頭去學習,而是直接用牛頓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來解決遇到的題目。所以有了這些知識的遺產我們就可以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去做其他事請。
第二點,為讀書而讀書。看似有些繞口。簡單說比如讀經濟類的書籍,剛開始會讀一些基礎的如《一顆經濟學》 、 《王二的經濟學故事》 ,有了一定基礎再度《經濟解釋》之類 ,這就是為讀書而讀書,隨著我們知識的豐富,能讀的書的范圍便越廣。在這一點上,胡適先生提到一點,就是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怕讀書,怕讀難書,我更覺得當今更多的是浮躁之氣盛行,而導致靜不下心讀書。最后再強調一遍讀書的目的在于讀書,讀越多的書才可以讀書越多。
第三點,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生活中不乏有人會說讀書的目的性太強不好,我倒更覺得帶著問題去讀書效率更高,目的性越強,讀書帶來的幫助或許更多。思想的起源就是疑問,有了困難便要思考,才會有思想。我們要解決問題,首先要明白問題在哪里,搞明白了原因,才會去想下一步的解決方法,這些解決方法全靠我們平時都學問經驗,都是在平時積累。比如上學,上課不認真聽,作業不認真做,別人都在學習我卻在玩,你說到考試遇到題目的時候,別人都是下筆如神,而我只能兩眼白瞪,抓耳撓腮。再如我一個朋友,做的健身教練,平日里遇到會員問道專業問題都能回答,為什么呢,那也是他之前的積累,同樣問道一些隨機性的問題,他總是答非所問,那么他就帶著這個問題去讀一些溝通類的書籍,之后在平時中磨練磨練,自然問題就解決了。讀書就像養兵,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所以讀書可以解決問題。
說完為什么讀書,下面我們聊聊怎么樣讀書,也就是讀書的方法。按胡適先生的經驗,讀書有兩個要素:
第一要精。
第二要博。
先說說“精”,古語“讀書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在此基礎上,胡適加了手到,我自己覺得時代不同,眼到,口到算是過去式,如今更為重要的是心到以及手到。心到,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用心考究,民國時期,白話文尚未普及,當時的心到是要做到知曉每張每句每字意義如何,何以如是?而在現代,用心是能把握作者的思路,作者的邏輯以及邏輯背后的知識體系,甚至有作者文中的啟發,聯想到自己生活工作中可以完善之處,這才是真用心。若能做到聯合自己來讀書,對于腦海中瞬間而過的思想或是靈感我們就需要動手記錄,可以寫在本子上,也可以記錄在手機備忘錄中,這就是動手。我們吸收知識和思想,不論是看書或是聽講座,都是零碎的,都不成體系,未來我們若是要思想獨立自由,看問題入木三分,則須將心到手到結合,形成自己的思想。所以沒有動手而不勤快而能讀書的,沒有手不到而能成學者的。
第二何為“博”,古語曰:博聞為知,知道的多了便是博。又曰:博大精深,這個層面的博意義更為深刻,博大簡單的說就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對于現代人而言最好是倫理學,心理學,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物理學,生物學......最好什么都知道,這是博的廣度;至于精深,屠呦呦發明抗瘧新藥青蒿素,喬老爺子在智能手機上的無人能及就是精深,這是博的高度。我自己覺得這個時代能做到博大精深實屬不易,若能做到互聯網思維的專注,極致,工匠精神,便足夠了。
最后借胡適先生的一句話做結尾: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