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好我們的精力:為了詩和遠方

對于彼得德魯克定義的“知識工作者”而言,精力與我們能夠取得的成就之間是一個系數關系。

精力強的時候,做什么事都效率更高,質量更好;精力差的時候,即使是簡單的常規任務,也常常漏洞百出難以勝任。

就每個個體而言,精力就和時間、金錢一樣,都是極為有限而又寶貴的資源。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渾渾噩噩工作一天,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卻變得對一切都無精打采興趣索然;

難得周末放假休息,宅在家里對著電腦手機,不知不覺混去一天,照樣倍感精疲力盡。

再反觀一下你我身邊的牛人。

他/她們每天在不停開會,在不停討論,他/她們持續接收新信息,思考各類問題,但卻好像打了雞血一樣,不但未現疲態,反倒精力十足,精神煥發。

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市井之徒,明明并沒完成什么有挑戰、了不起的事,卻總有“身體被掏空”的感覺。

是因為我們只喝得起紅牛,而他們磕得起西洋參嗎?

也許這是一個可能的解釋吧。更為根本的答案是:我們有意無意間,耗散掉了有限而寶貴的精力。

精力消耗的原因,既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

根據我自己有限的閱讀、觀察、經歷和思考,精力是可以去有意識“管理”的,也就是可以減少消耗和加快補充的。

請嘗試以下幾條建議,共同捍衛寶貴的精力。

No.1搞清楚自己是偏內向還是偏外向的人

性格內向還是外向,是我們每個人都較為穩定的心理特征。

當然,內向和外向不是完全對立的概念,而是一個程度上的劃分(比較外向or比較內向)。

雖然當下的世俗社會更推崇外向性格(據說,75%的人是屬于外向的),但事實上兩者之間也沒有優劣之分。

真正關鍵的事實在于: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的人,在精力的消耗和恢復方式上截然不同。

內向的人(相對于)更喜歡獨處的時光,從內省中獲得精力;

外向的人則更喜歡社交活動,通過到外部世界去活動而恢復精力。

如果你與我一樣,是偏內向的人,那在與外界接觸一天感到精力交瘁之后,不妨給自己留一些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通過獨處恢復精力。

No.2?專注而不是一心二用

珍惜時間的人,往往希望能夠在一個時間段內同時搞定兩項甚至多項任務,以實現更高的效率。

當然,如果兩項任務之中,有一項是不需要動用太多注意力資源的,一心二用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比如跑步的時候聽廣播,洗碗的時候打電話,等等)。

但打個不那么恰當的比如,我們的大腦是一臺只配置了單核CPU的電腦。

如果兩項任務都需要高度的注意力,我們就不太可能在“同一時間”同時“做好”兩件事。真實的情況只是在兩件事之間不停地切換。

而心理學家早就發現,當你從任務A切換到任務B后,執行任務B的績效要明顯比非任務切換條件下執行B的績效差,這個差異稱為「切換代價(switching cost)」

如果你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整天風風火火、上躥下跳,在多項任務間來回切換的人,往往產出并不高。

當心里惦記著好幾件事的時候,往往就是“精神熵”最高的時候,也是效率最低的時候。

所以,我們要經常做好規劃,每年,每季,每月,每天,清楚地告訴自己現在應該做什么,下一個小時應該做什么。

而不是現在寫著公眾號,而腦子里想著還要學英語,還有晚飯吃那家飯店。

這里推薦親測有效的GTD(Getting Things Done)和番茄工作法,讓我們能夠真正心無旁騖專注于當下,聚焦于眼前。

No.3 用習慣代替選擇

喬布斯、扎克伯格,兩位IT時代的億萬富翁、成功典范。在穿衣這件事上,他們有著一樣的取向:(幾乎)只穿一件衣服:

喬幫主的衣櫥里只有三樣:黑色高領衫、牛仔褲、New Balance 991運動鞋;

扎克伯格的灰色T恤有不少于20件,所以讓人懷疑他每天都穿一樣的T恤(雖然它們并不是一件)。

對這個問題,扎克伯格大概是這么說的“每天醒來,我都要為全球10億用戶服務。我不想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無意義的事情(決定穿什么上 )上。所以,在生活中,我總是盡量簡單一些,少做選擇”。

也許真的是偏執狂才能生存。但通過減少選擇以保存精力這一說法,不無道理。

當面對太多的選擇,我們在詳細對比、權衡的過程中,會消耗掉很大的精力;而當選擇是有限的時候,我們則能夠比較輕易作出判斷。

所以,在一些沒那么重要的事情上,用一個習慣來替代掉選擇,比如用固定牌子的牙膏、抽紙,在固定的時間鍛煉、閱讀,都能讓我們減少許多無謂的精力損耗。

No.4?Offline

信息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的到來,讓我們都成了永遠在線的人。

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和朋友社交互動,隨時隨地在線擼一把王者榮耀,也能隨時隨地看看南半球剛才又發生了什么重大新聞。

路上、車上是無處不在的低頭一族,飯店、景點是隨處可見的拍照一族,互聯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發展的重要趨勢。

但在信息的洪流前,我們不單純是一個“受益者”,也是一個“受害者”。

想想你有多長時間沒有靜下心來用一個小時讀書而不打開微信了,又有多長時間能夠堅持寫一個小時的工作報告而不去查收郵件了?

朋友圈的信息、新聞客戶端的信息、郵箱的信息,都在像餓狼一般,爭奪著我們有限的精力,讓我們喜歡追求刺激的大腦忘卻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

在必要的時候Offline,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方法。

就我而言,如同冥想,如同正念,打羽毛球幾乎成了我自己“修行”的方式之一。

因為運動的時候不可能還把手機揣在兜里,而在每個回合勝負之間,在每個揮拍擊球的瞬間,都必須投入全部的注意。

體力上雖會有消耗,但卻通過這離線的時間,換來了精力的補充。

我們都需要找到一個這樣的愛好,一個需要全情投入的愛好,一個能讓自己Offline的愛好。

No.5 找到“內核”,明確目的

以前的文章提過,我理解的“內核”,接近于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你得知道什么對你重要,你想要的是什么,你這一輩子為的是什么?

對于馬克斯?韋伯所言“科層制”體系中的知識工作者,每個人都在為一個單位一個機構而工作。

但因為分工化、等級化、規則化、非人格化的崗位要求,個人在工作中的價值往往難以得到直接體現。

在一個大型的組織機構里,我們每個人都只是一顆螺絲釘。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人會迷茫,會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意義所在,甚至會感受不到自己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不知道自己為了什么去做,或者完全是因為崗位職責要求自己這么去做,只是漫無目的的行動,這正是“精神熵”的最高點,也是為什么看似“輕松”的辦公室工作“累人”的原因之一。

所以,你有責任有義務,為自己的工作找到意義,賦予價值。

你必須通過找到自己的“內核”,來明確現在做的事,和自己遠大理想、抱負之間的關系。

只有當你有了強烈的動機,才不會在繁雜的日常工作中因為高度的“精神熵”把精力消耗得一絲不剩。

No.6?學會“放棄

信息的發達,是個好事,也是個壞事,好處不言自明。

一個可能的壞處,就是讓我們躁動地去尋找一舉制勝的捷徑,而不愿在仰望星空的同時腳踏實地。

機會太多,誘惑太多。當看到處處商機遍地黃金,耳聞屌絲逆襲一夜暴富,老鐵也容易穩不住。

但千萬別忘記了心理學上的“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于幸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

你看到別人成功的同時,也不妨再進一步想一想,付出了同樣努力做了同樣的事,但沒成功的比例又是多少(此處不是消極,而是希望我們以更加理想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通用的傳奇CEO杰克韋爾奇在1981年到1995年期間,為公司提出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企業,讓公司的每個業務領域都能在市場上占據第一名或第二名的位置,任何不能達到該要求的業務都必須整改、出售或關閉”

“新”的概念、思維、模式時時刻刻都在世界各地冒出來,我們都貪婪地想去看看自己是不是那塊料。

保持好奇心不是壞事,但你我都沒有那么多精力去了解和嘗試每個新的機會。

更明智的做法,是明確自己的優勢特長和短板缺點,知道自己擅長什么,不適合做什么。

在面對大多數看似“機會”的面前,學會說不,學會放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真正能帶來產出的地方。

最后,愿你每天都有充沛的精力,去應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去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最有價值的地方。

注:圖片均引自網絡。部分內容引用自①《內向者優勢:如何在外向的世界中獲得成功》(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②《贏(紀念版)》(中信出版社);③《專注的快樂:我們如何投入地活》(中信出版社);④《開放的智力:知乎采銅自選集》(浙江出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⑤百度百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 LinkedList系列總結 24/27 [x] Easy [x] Medium [x] Hard 這種題,多...
    Joshua介凌閱讀 536評論 0 0
  • 1. 每年楊梅成熟的時候我都會釀楊梅燒酒。 新采摘來的楊梅紫的發黑,紅的發亮,兀自擠在一起,沉沉浮浮。封上罐子,讓...
    柒凌閱讀 18,566評論 9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