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源起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 “處”是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此時氣溫由溫濕性氣候逐漸轉變為冷濕性氣候,潮濕悶熱天氣增多。

七月節氣為立秋和處暑,對應否卦,外卦為乾,內卦為坤,乾為天,坤為地。從卦象

上看,內卦全部轉變為陰爻,外卦全部為陽爻,處于陰陽的平分點。在立秋到處暑之間的

這段時間,秋季已經到來,氣溫應該下降,但是夏天的暑氣還沒有完全消失,所以會出現

早晚氣溫差較大的現象。

三候

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

字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

詩詞

苦熱題恒寂師禪室

[唐]白居易

人人避暑走如狂,

獨有禪師不出房。

可是禪房無熱到,

但能心靜即身涼。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

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

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惟藥物,

微軀此外更何求。

夏夜

[唐]韓偓

猛風飄電黑云生,

霎霎高林簇雨聲。

夜久雨休風又定,

斷云流月卻斜明。

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唐]韋應物

川上風雨來,須臾滿城闕。

岧峣青蓮界,蕭條孤興發。

前山遽已凈,陰靄夜來歇。

喬木生夏涼,流云吐華月。

嚴城自有限,一水非難越。

相望曙河遠,高齋坐超忽。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唐]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蘇幕遮

[宋]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如夢令

[宋]曹組

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

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靜。人靜。風動一枝花影。

采桑子

[宋]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永遇樂

[宋]蘇軾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對聯

處身趨涼蕩殘暑;

涉世避熱凈善心。

處如月明高無俗;

暑退云潔廣有情。

處變臨危,興致有恒襄駿業;暑往寒來。初衷不改展鶴程。

農諺歌謠

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

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

處暑處暑,熱死老鼠。

處暑滿地黃,家家修凜倉。

處暑高粱遍地紅。

處暑高粱白露谷。

處暑白露節,夜涼白天熱。

處暑花,不歸家。

處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處暑栽白菜,有利沒有害。

處暑見紅棗,秋分打凈了。

七月棗,八月梨,九月柿子紅了皮。

文化風俗

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后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此外,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其間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啵胪猩?,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開漁節 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處暑吃鴨子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店里去買處暑百合鴨等。

潑水習俗 在日本,從大暑到處暑的一個月時間內,日本各地有組織潑水降溫的習俗。

文摘閱讀

在我的老家流傳著一句農諺:處暑動刀鐮。處暑剛過,農田里就有割綠豆、收黍子的農民兄弟的身影。秋天來了。

今年風調雨順,田野里農作物長勢喜人,草地、溝壑、壩堤、林間,有名、無名的雜草長得十分繁茂。處暑剛過,散步于雜草叢中,兒時打秋草的場景情不自禁地浮現在眼前。

草兒,山野之中,比比皆是,無處不在。它雖不是什么稀罕的東西,但對于農民來說,也是一種寶貝。莊稼地里荒草最為可恨,與糧食作物爭奪水分和肥料,影響莊稼的生長和產量。但在村邊地頭、溝溝坎坎之中,山野之間,生長著的那么多的野草卻是有用之物,它們并不可恨,倒是很可愛的。沒有它們的存在,當年許多農民兄弟的日子將不好過,從這個角度來說,草也是家鄉人們的恩人和朋友。

家鄉的雜草大致可以分三大類:一類是以蒿草為主體的那類,植株高大,莖桿粗壯,這類主要是當作做飯的柴禾。另一類是以羊草為主體,葉兒比較肥大,主要用來喂牛羊的。做柴草之用的雜草,在初秋時節多是連根一起薅回家,有根的耐燒。俗稱拾柴草。用于喂牛羊的多是用刀割,俗稱打草。而第三類是用來喂豬的,如西天谷、灰菜等多是現采現用,少部分也會晾曬干了粉碎,冬春季節添加在飼料里,常常被稱割豬草。

我從小時候就與草打交道,七八歲的時候就割豬草,打羊草,拾柴草,一直到20歲上大學離開家鄉為止。

那年頭每家都要養豬、養雞、養羊。養豬是為了過年。過年了,臘八前后,家家都要殺頭豬,由于飼料不足,哪家的都長不大,也就百十來斤。那年代人們俗稱100斤為一稱,過年殺豬超過一稱可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不過哪家過年殺都要請親朋好友來做客,也不用給什么特殊的好餐,殺豬的四大件“血腸、燉肉、炒酸菜、殺豬菜”就足夠了。好臉的家庭要準備散白酒。在我的老家,好多朋友都有酒癮,可以不吃肉,可以不吃血腸,但要是沒有酒會覺得吃得再好也沒有滋味。20年前曾遇到過一次過年殺豬請客沒有酒的場景,主人真的好面子,請的都是他認為有頭有臉的人,那可不是殺豬的老四樣了,幾乎豬身上好吃的都做了,弄了一大桌子菜,可惜就是沒有酒。坐桌上了,鄰居大哥看了又看,怎么沒有喝酒的灑盅呢?感覺很奇怪,用手捅了我一下,同我耳語:怎么沒酒?我小聲的說:不會吧!就在我倆耳語的時候,女主人遞過來一碗加虹豆的高粱米飯。大哥看沒有酒,臉上立刻沒了笑容,一碗飯是一個粒兒、一個粒兒送到嘴中的,感覺吃得十分不情愿。在回家的途中,我曾有意引逗大哥說說心里話。怎么感覺你今天吃飯沒什么情趣?大哥一臉的無奈:這飯吃得太沒意思了,一桌子菜沒酒,沒酒我這嘴里就沒有唾液,沒唾液吃什么也沒滋味。那么半天你就吃了一小碗,吃得也太少了,有好菜沒酒真的吃不下去飯,回家還得喝二兩,再吃一碗飯。后來我問過大嫂,大哥那天真的回家又吃了第二次飯。

由于那個年代每人每年只分360斤左右的毛糧,人都不夠吃,沒有做豬飼料的糧食,哪家養豬都是靠淘米泔水及極少的米糠、野菜等艱難度命,而為了讓豬長得快,春天挖苣荬菜、豬毛菜、西天谷等豬喜歡吃的鮮嫩野菜及野草,來補充足夠營養成份。夏天的豬草是十分豐富的,那時候大人們常常告訴我們:豬吃百樣草?,F在看來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其實豬是沒有消化粗纖維的能力,但食入一定量的豬草還能使豬有暫短的飽腹感覺,最少不至于總叫圈。打豬草夏天很方便,不論多大的籃子很快都能裝滿,那時候打豬草是每天的必修課。不過夏天要天天打,而且是風雨不誤,不然豬會餓得拱著圈門子叫個不停。

那年頭養雞為了買油鹽,平日里我們上學需要買本、鉛筆、橡皮,只要同媽媽說清楚了,媽媽會從她放雞蛋的瓦罐中給掏出幾個,嘴里說著:拿供銷社賣了,想買啥就買啥吧!我常常會手舞足蹈,一手攥個雞蛋,出門前會在媽媽的額頭上吻一下,嘴里說著:“謝謝媽媽,媽真好!”媽媽會說:“這個小饞貓,給了雞蛋媽就好了,不給擠貓尿。”擠貓尿是我們這兒的一句方言,就是掉眼淚的意思。媽媽給的雞蛋常常賣了錢總都會有結余,我會用結余的錢買幾塊糖,說真的,每次我都會將本來不多的幾塊糖給弟弟留點,從沒有自己獨享的時候。不過在那個年代,為了讓雞多下蛋,我同弟弟可沒少出力。雖然雞不吃草,但我們會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為雞弄到更多的食物。從現代的飼養學中可以知道,雞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是影響產蛋量的,那時候,夏天我們會下河為雞撈魚、蝌蚪,雨天捉水牛子,秋天捉螞蚱,而吃足了魚、蝌蚪、水牛子、螞蚱等小動物后的雞下的蛋,蛋黃都是鮮紅的,這樣的雞蛋炒出來顏色非常特殊。雖然養雞與割草沒什么關系,但我們常常是在割草的空隙完成為雞撈魚捉蟲。

其實那個年代養羊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養得了的,那年頭常常批資本主義,養羊雖然能給家庭帶來經濟收入,但有發展資本主義的嫌疑,只有成份好的家庭才能偷偷地養,沒有人光明正大地養。養羊真的給我的家庭帶來不少的收入。每年春天賣羊毛,媽媽都要給我們添夏裝,秋天賣羊羔也會為我們添置防寒的衣物。由于養羊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我們打羊草也有勁。好多時候放學的路上都會薅一捆草帶回來,甚至會在羊舍里看著羊兒把草吃完。

俗話說:三春不如一秋忙。入秋學校要放秋收假,我們這些半樁子秋收假的主要任務是打草。我們每天上山先打柴草,多是拔蒿子,拔過后要將其攤放在向陽的地方晾曬。待到傍晚的時候,用蒿草擰成草繩捆成一次背得動的捆子。打捆兒可有學問,實在的人為了一次多背些,要將蒿草稍與稍對接,根朝外,俗稱“兩打接稍”。而有的小朋友為了圖好看,只是將根一側擺齊了,不管稍一邊多蓬松,這樣的捆法我們稱為“一頭齊”。其實一捆“兩打接稍”幾乎是“一頭齊”的兩倍,但背同樣重量的子,“一頭齊”的梱兒可比“兩打接稍”的看著捆大多了。鄰居小寶家是繼父,為討繼父的歡心,他總是那樣干。常聽他繼父講:我家小寶真能干,每天去山里打草回來,草捆子都比同齡孩子的大。其實我們知道,他常常偷懶。他背的是“一頭齊”,沒人去捅破這層窗戶紙。

那年頭秋天上山打草,中午回家胳膊上挎一籃子給豬吃的野菜,肩上還要扛一捆喂羊的草。只有到晚上才能往家背曬干的柴草,而常常是背回來一趟,到家吃根黃瓜或吃個柿子,喝點涼水,還會趁天涼快再背一趟。每個夏天有半樁子的家庭柴草垛都會攢很大。

其實在秋天我們更愛打羊草,一是自己家的羊有吃的,更重要的是一旦大雪封山,生產隊會買個人家的羊草,雖然只有2—3分錢一斤,但一次賣千八百斤的,收入幾十元。對沒有什么花銷的小學生來說,可是不小的積蓄,一年都花不完。

當年學校也經常組織我們打草,上小學、中學的時候都組織過,有的生產隊收干草,學校聯系好生產隊,我們就天天上學帶草,帶來的草學校集中起來。為了檢驗每個學生是否完成了任務指標,帶來的草要估斤。在我的記憶中,當年的勞動委員看好了一位女同學,每次她帶的草少,但估的斤數要比別的同學多。班里同學中曾流傳過“朝中有人好做官”,也許這話在如今的生活中真的是這么回事。學校把草再賣給生產隊,錢歸學校作為班費。

打草不小心用鐮刀劃破手是常有的事,那時沒有創可貼之類的東西,就地取材,干脆就撮一撮干土敷在上面,用嘴吹吹,嘴里會不停地說“土土……你吃血”一會兒血就止住了,從沒見有誰得破傷風啥的。讓現在的醫生看見,肯定會大呼“不得了”!

想起上山打草的日子,也很有意思,一切都自己把握,你愿意干就干會兒,愿意歇就歇會兒,沒有人管你,你自己管自己。累了,去山坡上摘點兒梨、摘點酸棗兒,餓了,吃點自帶的烙餅,就著清甜的泉水,呼吸著山野的風,也是很有情趣的,渾身的勞累也就消失了。溝崖路旁,有長得很茂盛的酸不溜,味道酸酸的,吃多了能把牙酸倒,回家后都咬不動餅子。還可以沿河撈小魚兒,一群群的小魚在水里游來游去,像一幅游走的動畫。等游到岸邊的時候,一伸手就能捧出幾條,雙手捧著小魚在水中游來游去,很滑膩很涼爽,開心極了。我們常常會用細樹根將捉到的魚串起來,拿回家里可是雞的上好飼料。

在那個年代,打草累了,我更喜歡站在山坡上遙望的感覺,有草的地方一般離村子幾華里,近的地方早就被人們割過了。望著山下的村莊——那是我生命的搖籃,那是帶給我多少幸福和快樂的村莊??!

秋日在山上打草,那是多么好的日子、多么好的時光??!

時間過得真快,離開我的遠山、我的草甸子,還有那些打草的小哥們已經幾十年了,如今由于過度的開發,很難見到那寬闊的草甸子、淡淡的線條渾圓的遠山。但每次途經老家的野外,偶爾見到一片草地,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草地,都會勾起我對那片曾經打過草的草甸子的回憶,更忘不了那些曾經和我一起在草甸子打過草的伙伴們。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