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著能活出個準則,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程序,像電腦一樣。凡事用不得思考,從頭到尾只要讓既定的程序過濾,便可得出個結論。遇事往固定的框架里放,自然不用多想。這想法甚是美好,卻難以啟用,世間諸事煩擾,哪能隨隨便便就給清算了。不過有理有據的小程序還是有幾條的,分享共勉之。
必做之事絕不拖延
拖延不算人生一大惡,但人與它的糾葛也有幾十余年。少年拖欠老師的作業(yè)不在話下,年輕人把工作堆到一天完成,中年人把對子女對父母的愛拖延到工作之后,殊不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吾養(yǎng)而親不待。必做之事絕不拖延。
拖延和懶是有區(qū)別的。懶意味著毫無愧疚感的拒絕某事,而拖延則是會產生愧疚感。在我們壓縮時間不斷拖延時,我們內心的愧疚與愉悅是總交織在一起的。那何來愉悅呢?
我們拖延某件事,通常來講那件事不可以輕松完成,如果能輕松完成,我們絕不會拖延對于困難的任務我們有自然的抵觸,需要獎勵才能繼續(xù)行動。當我們無法從外界獲得獎勵時,我們的大腦就會給我們獎勵——拖延。回想一下我們的每次拖延,不總是在拖延的瞬間有著短暫的愉快,難道不是嗎?
我們得明白,拖延是大腦引誘我們的巧克力,換來的結果是“肥胖”,我們會把事拖到最后,在不得以的情況下草草了事。而真正的快樂呢?說實話,并沒有。
我們得搞明白拖延的機制是大腦給的假性獎勵,這個行為本身并沒有意義。大腦懶得思考了,于是給我們一個巧克力,我們便也追隨著它而去了。
有選擇就有承擔
這句話看起來有些沉重。其實并沒有什么明堂,只是讓我們在糾結買五塊的牙膏和十塊的牙膏的時候,不要讓結賬的人等太久。
有選擇必定意味著有失去,而我們舉棋不定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想失去。
買五塊牙膏肯定質量沒十塊的好,可十塊的牙膏比它貴了五塊呀,哎呀怎么辦呀,兩個都買吧,可是我家又不缺。要不買回去先試試看,那先試五塊的還是先試十塊的呢…
這時候如果沒有七塊五的牙膏救場,那真得糾結一陣子了。但并不是每件事都有七塊五錢選項,即使有,也得花上很長時間去尋找,而且是雙方妥協的結果,這可不簡單。
選擇必定有失去,我們必須面對這個事實,承擔這個事實,并且清楚兩個選擇的后果不會差太多,要是真是優(yōu)劣分明,我們也不用糾結和尋找七塊五選項了。真正的差距只是我們不想承擔責任時虛構出來的。
現在知道女友逛街并糾結在兩條裙子時該干嘛了吧?
趕緊關掉手機忘了這篇文章去把兩條裙子都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