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養(yǎng)成一些不良的習慣,比如4、5歲的孩子還在吃手,啃指甲,打人,各種小動作……每當這種時候,父母都很焦慮,軟硬兼施卻沒什么效果,有些忍受不了的家長就已經(jīng)開始氣急敗壞了,開始打罵孩子。父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當然無法理解孩子這么做的原因,其實如果父母能夠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特殊行為,這個問題也不是那么難于解決。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行為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才能讓父母與孩子真的親到一起去!
文文現(xiàn)在已經(jīng)4周歲了,但是還是在吃手,文文的媽媽很是著急,也不知道孩子是口欲期沒過度好,還是情感需求沒滿足。這樣的家長是典型的“道理都懂,就是養(yǎng)不好一個娃!”文文吃手是從小的習慣。小時候家長覺得不用奶睡,孩子自己吃著手睡覺還挺省心的,就沒管。慢慢孩子大了,吃手也就成了一個習慣了。今年過年的時候,媽媽和文文商量:“過完年就又大一歲了,咱們不吃手了好嗎?”談過之后,文文真的很少吃了。好景不長,一場大病,文文又開始吃,父母看他可憐兮兮的,就沒怎么管,結果這個行為都改不掉了。
像吃手這樣的行為,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安慰自己的方式。年幼的孩子會從吸允過程中感覺到放松和快樂,很多孩子是要吃著手指來入睡的。所以,吃手的積極意義是幫助孩子安慰自己,放松情緒。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家長和社會就不太能夠接受孩子吃手的習慣。大人們會把孩子吃手當成是自己教育失敗的標簽兒,感到很羞愧,卻從不關心孩子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可以想象,父母教育的結果只能造成親子關系的緊張。
有些孩子吃手的行為是受環(huán)境影響,比如幼兒園新來了一個愛吃手的小朋友,孩子也會學來吃手的這么一個習慣。
而文文吃手的原因和一場生病有關系,也就是說存在孩子身體不適或者是環(huán)境改變這樣的外因,會造成孩子不安,焦慮,在這個時候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慰與支持,孩子又會退回到嬰兒時期,用那時的方法來安撫自己。父母們會以為只有生病的時候孩子才會吃手,等病好了這個行為就該消失,可是很可惜,當外因消失的時候,孩子還是能從這種行為中“獲益”。也就是說,孩子有內在的動機會從這種行為中獲得心理的滿足,所以這個行為不會再消失。于是這就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那么該如何做呢?
首先要做的是,淡定。文文的父母因為孩子屢教不改早已喪失了耐心,看到文文吃手,媽媽就特別粗暴的把孩子的手薅出來,爸爸則會拿筷子去打孩子的手背兒,硬把孩子打哭了。這樣粗暴的對待孩子,只會嚴重的損傷孩子的自尊,造成孩子很低的自我評價,同時也會破壞親子關系。本來吃手是幼兒很常見的現(xiàn)象,經(jīng)過父母這么處理,造成嚴重得多的負面影響。所以父母首先要忽略孩子的這個行為,你看到了頂多善意的提醒一下,即可!。
其次,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上的關注,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越是那些行為不良的孩子,越是需要關注。打個比方,每個人的心里有一個用來裝愛的箱子,當這個箱子空的時候,孩子就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調皮、搗蛋、逃課……。如果父母能給孩子足夠的愛,不帶焦慮的關注,裝滿孩子愛的箱子,不良的行為也會隨著而消失。
再次,年齡大的孩子已經(jīng)可以聽懂父母的話,父母就可以用講故事,舉例子的方法讓孩子明白。比如文文因為過年又長大了一歲,就不再吃手了。所以,溝通還是管用的,最重要的還是要好好的和孩子說。這就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每次說的時候要蹲下來,拉著孩子的小手,看著孩子的眼睛,認真的和孩子說。不是命令孩子“你不能吃手了!”,而是要鼓勵孩子,你在過完之后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吃手,非常了不起!我們一起努力,我們會做到像個大孩子一樣,再也不吃手了!用表揚+鼓勵+期望的方法,去和孩子好好談,孩子還是很愿意滿足父母的期望的。父母們需要有耐心,這不是一兩天養(yǎng)成的習慣,也就不能期待像關燈一樣,干脆利落地消除掉。
此外,還有一種方法很好,就是榜樣法。比如,像文文這么大的女孩子,都很喜歡當公主!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看一些迪士尼的動畫,然后讓孩子看到優(yōu)雅而美麗的公主是什么樣子,鼓勵孩子也像公主那樣舉止得體。父母還可以送女孩子一件公主的裙子,讓她想象自己就是公主。公主怎么可以吃手呢?男孩子可以超級英雄或其他人物為榜樣。而當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榜樣或者是目標的時候,他就會自覺地努力克制不良的行為。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行為會有都有它的合理性,只是有時這個原因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而有時我們發(fā)現(xiàn)了卻接受不了。一昧地用家長的權威,強制孩子去掉這種行為,就會忽略孩子真實的需求和感受造成心與心之間的疏遠。與其這樣,還不如放下家長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想象孩子可能有什么需要,如何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有苗不愁長,但每個孩子的長大都要經(jīng)歷一些風雨。遇到風雨和挑戰(zhàn),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問題,是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教育!
1623/陳瀟絲 橙子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