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近日讀到的一本好書。以至于,在沒有讀第二遍、第三遍之前,就急于寫一篇讀后感,為的是記錄一下當下最真切的感受。
好酒越存越香,一部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書,至今仍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必有其獨到之處。有幸讀之,我感覺有三謝。一謝作者本人,將其對人生的深刻領悟慷慨分享,進而也要感恩他的父母及其生活的環境,施與他的正面影響;二謝吉林文史出版社,慧眼識珠,傳遞非凡智慧與卓越思想;三謝譯者嚴冬冬(筆名于海生),這是一位小我一輪的八零后,鞍山市理科狀元,勇登珠峰的清華學子,譯著頗豐??上於视⒉拧?012年不幸在新疆天山遇難,年方28。他的翻譯很通順、不別扭,能將原著的語句了無痕跡地轉換為本土化語言(譬如扭轉乾坤這一成語的使用),方便讀者更好地領會原著想要表達的意思。
其實在閱讀之前,我并沒有刻意關注這是一本心理學著作,只是想從這么一本據說是慢熱的暢銷書中讀到些啟發人的思想。閱讀之初,甚至還對目錄中的四部分稍感費解——第一部分講自律的;第二部分講愛;第三部分講成長與宗教;第四部分講神奇的力量,實在看不出這之間有什么邏輯上的聯系。
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平和的書,作者并不著急拋出讓人附和的磅礴觀點,而是將他的人生觀、世界觀一點點地通過案例娓娓道來,再親自從一個個現象中抓住內在的本質呈現給讀者。
一周的時間(5.27—6.2)讀它,不快也不慢。沒必要快,是因為它不靠故事情節來吸引人;無法慢,是因為清楚地知道:有一本好書擺在你面前,開卷有益。
第一部分講自律,其實是很奇怪的開頭。因為什么,又為了誰,我們要去自律?斯科特開門見山地說,人生苦難重重。也就是,我們無法回避問題和痛苦。既然無法回避就要去面對。而他推薦的,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就是自律。只有通過完整的自律,你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人生的問題(及其苦難)接踵而來,是選擇逃避而失敗,還是選擇迎難而上,學習解決之道,進而取得勝利,成為了一個分水嶺。
No pain, no gain。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者,心靈會變得健康。而規避問題、逃避痛苦的趨向,則成為心理疾病的根源。這當中,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由此,引出了自律所包含的四個主要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自律的第一個原則是推遲滿足。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先來面對問題感受痛苦,后解決問題享受快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先苦后甜。與此相反,如果只貪圖眼前安逸,以“先享受、后付費”成為座右銘,意氣用事,則很可能吞食惡果。
缺乏自律的孩子,非因父母管教不嚴,而是父母本身難以自律。如果,爸爸媽媽愿意陪著孩子吃苦,那么痛苦就不見得那么可怕,孩子也會擔起責任,敢于面對屬于自己的痛苦,開始自律。由于自律的核心是學習自我照顧,承認自我價值的重要性,采取一切措施照顧自己,自尊自愛的感覺就成為了自律的基礎。讓孩子從小懂得自我珍惜,感受到父母的愛,是健全心理的前提。幼時自信,成年時自會勇于挑戰困難。
回到推遲滿足,如果我們不愿意花時間來應對解決問題時的不適感,將無法積累任何有效的經驗;更關鍵的是,問題并沒有消失,他們繼續存在并成為妨礙心靈成長的永久障礙。越早面對他們,推遲滿足,放棄暫時的安逸和小的痛苦,去承受較大的痛苦,將來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滿足感。
自律的第二個原則是承擔責任。逃避責任者傾向于把錯誤歸咎他人,容易人格失調。當然,過于強加責任給自己,認為咎由自取,也容易造成神經官能癥。前者老是在說“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而后者,老是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應該…”掛在嘴邊;更有甚者,兼而有之,一方面把別人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另一方面,又將其他責任統統一推了之,凡此種種,均不利于問題的解決。神經官能癥者讓自己活得痛苦;而人格失調者通過轉嫁責任,讓別人活得痛苦。把責任推給別人,意味著我們甘愿附屬于人,將自由和權力拱手相讓。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甘愿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自律的第三個原則是尊重事實。世界不停變化,人生地圖也要重新繪制,不尊重現實,就會迷失方向。抱殘守缺、與現實脫節、固守過時觀念,構成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不恰當地將幼時觀念和反應轉移到成人世界,就是心理學上的移情。移情現象,是拒絕放棄老舊地圖,拒絕尊重事實作出調整,必然故步自封、命喪南墻。
有病就得治,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勇于迎接他人的質疑和挑戰,必將轉向好的一面。尊重事實者、往往也是胸懷坦蕩、以誠待人。與尊重事實相悖者,是說謊。既包括徹頭徹尾地編制與現實完全不符的謊言(黑色謊言),也包括有意隱瞞大部分真相,卻不易察覺的白色謊言。
為堅守尊重事實的原則,作者提出六條規則:一是絕不說假話,避免黑色謊言;二是非得保留部分真相,一定出于重大道德考慮,情非得已。并記住,一般來說,不說出全部真相,基本上就等同于說謊。三是不可因一己私利將部門真相隱瞞;四是只有在對對方確有好處的情況下,才可以有選擇地隱瞞部分真相。五是盡可能忠實地評估對方的需要;六是評估他人對事實的需要,在于對方能否借助我們提供的事實,使心靈獲得成長。
簡單來說,一個人越誠實,越尊重事實,就越積極和開放,心胸坦蕩;一個人越虛假,越隱瞞真相,就越保守而封閉,文過飾非、不停地編制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備受折磨。
自律的第四個原則是保持平衡。這其實是最難掌握的一個原則,它要求你在追求誠實的同時,保留部分事實和真相;在勇于承擔責任的同時,學會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在推遲滿足、迎接痛苦的同時,努力讓人生的快樂多于痛苦。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它能夠靈活地進行情緒反饋,在彼此沖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間取得平衡,還要懂得放棄。
放棄舊我,方得新生。當潛意識已經開始放棄和成長時,意識層面,卻不愿意承認昔日的自我和處世模式急需調整,這勢必引發心理危機。因放棄而產生的抑郁,其實是自然而健康的現象。現實是殘酷的,死亡是必然的,為了體驗新鮮的事物,讓他們駐入靈魂,我們必須超越現有的一切,消除經驗和成見,讓當前需求和未來期待一同出席,作出恰當的評估、判斷和決定。
保持平衡有一個技巧,叫“兼容并包”,它是促進心智成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兼容并包,意味著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穩定;又要放棄自我,以騰出空間,接納新的想法和觀念,實現自我平衡。其前提是,獲得的遠比放棄的多。關于放棄,作者補充了一點,就是為了放棄,首先必須擁有某種事物,否則無從談起。脫離了實踐,心靈無法成長。
有關自律所包含的具有積極意義的四種人生原則,作者更是建議持之以恒地去實踐,讓心靈達到更高的層次。
第一部分讀完,應該說很令人信服。畢竟幸福和快樂不會從天而降,現實也總會教育你,推遲滿足,擔起責任,面對問題,保持平衡。懂得自律者,更加從容,也更加自由。那么,除了現實“逼迫”,是否還存在一種“推動力”,讓我們心甘情愿地去自律?因為什么,又為了誰,我們要去自律?很顯然,問題又回到了原點,始終無法回避,而作者,給出了他的睿智答案,也展現出這本書真正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