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錢包,但是你可能不太知道錢包其實也是一部活的理財經。因為最近抽空在看《為什么有錢人都用長錢包》這本書,所以才看了一半,我就簡單講下我看完的內容。
這本書一開始,就從作者本身被其妻子贈送了一個路易威登Taiga系列的黑色長錢包,然后引發后面一系列思考。因為他本身是日本極富盛名的稅務師,所以他接觸了很多企業家,他發現那些善于經營公司的企業家們都有一個“漂亮的錢包”,而且大多是美觀而大方的“長錢包”。
長錢包真得有這樣神奇的力量嗎?也許是真有的。作者親自驗證了這一無法用邏輯思維來思考的說法。當然,那些善用長錢包的人都是對金錢一直細心呵護。那么這些對“金錢有更多一份關注的人”就會引來金錢,他們對對待金錢上有著一套自己的理論。最重要的是金錢只會來到真正愛護它的人身邊。
1.手上現有的錢就是對“過去自己”的總結算。我們平時一到發薪的日子,就會很快花完它,有時候是買了早已放進購物車的商品,有時候又是去充電學習花掉的錢,但大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錢花哪里去了。特別是當我們自己不記賬的時候(ps:記賬至少會讓你看見你已經花掉的錢,讓你有個控制消費的沖動。)。記住,一個人的消費方法,其實代表了這個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不滿意自己手里的錢數,那只能說過去的你一直在持續一個“攢不起錢的生活方式”。只要你能夠轉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然能讓手頭的錢越攢越多。過去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現在的你。這就意味著只要現在的你能夠發生轉變,就一定能改變你的未來。
2.從“錢包”開始改變。換一個錢包,就能讓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發生180°的改變。這一點作者說,他很確定。其實我想說這是真的,因為這就好比你買一件衣服,假如你買了一件名品店的衣服,你就會不自然修煉內力和氣質去配上你那件價值很高的衣服。你的精神狀態就會一直高昂著。書中還提了一個一個年收入200倍法則:用購買錢包的價格乘以200,就能得出這個錢包的主人一年的收入(如果是老板,那能夠得出的就是他可以自己處理的實際收入)。所以當你買了一個5000元的錢包的時候,按照計算,你一年的年收入就是100萬,即使你現在還沒有達到,你心里會有一個信念,你會為這個信念或者說目標付出數倍努力,也許你很快就實現了這一目標,也許你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但是你最終還是到達了那個終點,不是嘛!無限趨近!改變錢包,就意味著改變你的人生。不過這個法則或許并不適用于女性。因為女性的錢包不過是她們的“裝飾品”。男性買錢包是為了擁有一個能隨時帶在身邊的“生活實用品”,所以特別適用這個法則。
3、錢包易胖,而錢幣討厭“胖錢包”,所以要定期給它減肥,處理掉那些不用的收據或發票。讓錢住得更舒服,所以一般是瘦的長錢包更合適。我們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說是等一下再去看,其實就再也不看了。(看書也是如此哦,最好現在能看的話就馬上去閱讀掉,別推脫。)
4.妥善儲存1元、5角、1毛硬幣。積少成多。最重要的是每天學會整理錢包。這樣也更有計劃應對接下來的每一天。
5.要保持一個好看的錢包相。和客戶吃飯的時候,如果你拿出一個全是線頭,或者已經看不出錢包原來的樣子,那么這個錢包就看上去沒有吸引金錢的力量,特別是在那些認為“能吸引錢的人”就等于“會掙錢的人”的客戶眼中。就像我們不喜歡窮兇極惡的人一樣,金錢也不愿靠近“錢包相”兇惡的錢包。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不要把名片塞進錢包。名片應該放進名片夾。試想一下,把一個被錢弄臟過的名片遞給客戶,是一件多么失禮的事情。
6.積分卡就是個“漏錢的缺口”。最好不要帶積分卡滿街跑,我們會受到可以積分兌換的商品或其他代金券誘惑,有的人更夸張,這樣子,我們也就成為了積分卡的奴隸,最關鍵的是這樣的我們沒有掌握消費方式的能力,很容易攢不了錢。所以盡量保證只留下日常必需的。
7.只買對的,不買便宜的。減價促銷的時候,一定要把持住。如果滿腦子都是廉價品,那只會讓自己變成一個“廉價的人”。把自己養得貴一點。
8.想要節約,就去買高價商品吧。書中的例子是說,一位老板買了一把很高級的雨傘,大概折算成人民幣2500元。他是這樣告訴作者的“在購買這把傘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真是買了一件好東西。因為我發自內心地想要這把傘,希望能夠一輩子使用它。要是沒有買到這把傘,我或許會買上好幾把與它外觀相似卻又不太一樣的便宜貨吧。但這樣一來,就相當于浪費了我的錢。為了避免浪費,我還是直接買下了這把價格昂貴的傘。”和有錢人相比,沒錢的人家總是堆滿了各種雜物,這種情況并不少見。
9.與錢交往,就是與人交往。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就無法獲得別人的尊重。同樣的,不懂得尊重金錢的人,就無法獲得金錢的尊重。
諸如錢包這樣的小物件,我們都可以著手改變一下,雖然不起眼,但是也許它就是你改變未來的最佳輔助工具。對金錢的掌控力越高,才能掌握理財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