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書讀到《我是誰——意象對話解讀自我》的最后一章第一節。這一節講的是“善良者的悲劇”。里面列舉的例子是《渴望》中的女主角劉慧芳和《籬笆女人和狗》中的女主角棗花。
對于“棗花”我沒什么印象了。可是對于劉慧芳,我其實具體情節也不記得了。只記得當時對她有很大的情緒——盡管當時我還很小。
我的這種情緒現在想起來就是憋得慌!我替她憋得慌——明明她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道路選擇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她卻偏偏選擇的是最讓自己不舒服的一條路,還美其名曰:“善良”。
可是“善良”就真的意味著無條件的付出與犧牲嗎?這樣的“善良”真的能換來別人的愛嗎?
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
我記得上大學心理課時,老師說過類似這樣的一段話:“做善事也要量力而行,不然做得善事不一定會得善果。”當時的我并不是很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難道行善不應該竭盡所能嗎?”
為了解除我的疑惑,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張三因為家里要建新房,錢不夠,就向好朋友李四借錢10萬。可是李四只有4萬塊錢。為了幫助張三,李四又去向王二麻子借了6萬塊,湊了10萬給張三。張三拿到錢,開開心心的走了。當時的李四也挺開心,覺得能幫到張三,自己也有面子??墒菦]過多久,李四就發現自己把錢都借給張三后,生活成了問題。緊接著王二麻子的媽媽重病,急需用錢。王二麻子就找李四還錢。李四沒辦法又來找張三還錢??墒菑埲f剛借的錢就買材料和付工人費用了,沒有錢還。還責怪李四,那么急著催他還錢,早知道不問李四借錢了。李四在張三這里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告訴王二麻子這個情況。王二麻子也很生氣,說是現在母親重病急需用錢。當初是信任李四才肯借錢給他?,F在這樣是害了他母親沒錢治病。李四陷入深深的為難和自責之中……
說完事例,老師還對李四做了心理分析:李四這種人是個在中國經常見到的“老好人”,總是擔心拒絕別人就會把別人得罪了,別人就會不喜歡自己。他們這樣的人缺少勇氣,有一些和家庭教育可能有關系,父母管得太嚴,不讓他們有自我的個人意識,更不允許他們為自己活,總讓他們讓著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要求他們犧牲自己。所以到頭來他們也只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去應對人際關系中的種種沖突——那就是忍讓和犧牲自己。
但是他們的忍讓和犧牲自己真的能換來別人的尊重和關愛嗎?
不!
正所謂“一碗米養恩人,一斗米養仇人”。如果說一開始你的忍讓和犧牲還能讓別人有所觸動的話,到后來大家發現你對誰都是這樣的時候,大家會把你的忍讓和犧牲當成了理所應當。一旦你不這樣做大家反而會說你變了!于是你更加不敢為自己的利益做主張。
弗洛姆說過:人必先自愛,然后才會真正的愛人,才會真正的為別人所愛。
在李四的故事中,如果懂的愛自己,告訴張三自己的困難。最終只把自己的4萬塊錢只借給張三2萬塊的話。那么張三一樣會感激李四的幫助。同時,李四自己的生活不會出現問題。當王二麻子的母親病重沒錢治病時,他也可以盡自己所能去幫助王二麻子。那么故事也就有了另外一個結局。
心理咨詢師遇到這樣類型的人,可以讓他們通過意象對話,來做堅持自己利益的訓練。他們可以在棗花或者劉慧芳的故事的基礎上做想象,讓他們嘗試用一種新的行為方式來處理問題,看看新的行為方式會帶來怎么樣的后果。
堅持這樣去做的“劉慧芳和棗花”們也許會發現,如果他們敢堅持自己的利益,他們的人際關系不但不會變化,反而會更好。
(我是吳宇仁,一個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心理學、了解心理學的心理學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