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購買物品時,擔心質量不可靠,售后服務又麻煩,于是最后很可能就不買了。但是如果商家承諾7天無理由退換,最后如果不是因為商品質量有問題,絕大多數情況都不會退貨。
再比如你在路上看到100元錢,又沒有人,你高興極了,這錢應該歸你了,但你沒等撿起來,突然來一陣大風把錢吹走了。100元錢相當于先得后失,對你來說應該開心與懊惱相互抵消,因為你也確實不得也不失,但實際你的心情會平靜嗎?是不是感覺仍然是失去的多。
心理學家把這種對損失更加敏感的底層心理狀態叫做損失規避。甚至有科學家研究出來,這種損失所帶來的負效用是同樣收益所帶來的正效用的2.5倍。
損傷規避的心理源于:原始人每天打獵如果意外撿到了其他人的食物,可以改善幾天的伙食,會高興一段時間。但如果是自己的食物不幸遺失,很可能對于他的家庭將是致命的災難。在極度缺乏食物的情況下,一次遺失可能導致滅頂之災。因為這些原因,損失規避心理就深深的烙在我們基因深處,所以我們損失同樣價值的東西的痛苦遠遠大于獲得同樣價值東西的快樂。
這種源自于遠古時代人類自我保護的心理,在今天商業社會里,會產生非常多有趣的現象。
- 場景1:
如果你購物結算時,商家要額外再收取20元配送費,你會不會感覺很不愿意。但如果商家將這20元增加到商品價格中,然后告訴你包郵或贈送順豐快遞,你會不會感覺很開心或劃算。
同理,超市在結算時,有的會收取購物袋的費用1毛,有的會直接算在商品價格里,雖然費用不高,但你會覺得收費那家比較小氣。 - 場景2:
買糖果,如果售貨員開始給你裝了一大把去稱,然后再慢慢往下減,和另外一種方式先裝一小部分,然后慢慢往里加,你會不會對后一種比較有好感,而前種方式你會覺得拿走的都是你的,即使給的量很足。 - 場景3
一位年輕人每天上班都會給公司附近一位乞丐十元錢,持續很長時間,有一天他給那位乞丐五元錢,并說不好意思,現在我結婚了,生活壓力大,只能給你五元,乞丐卻憤悶說,你怎么用我的錢養家。
現代如此,古代亦如此。
三國時,吳國有個叫趙姬的女人,閨女出嫁前,她說“到了婆家,你可千萬不要做好事喲。”閨女不解問母親:“您不讓我做好事,那我可以做壞事嗎?”母親立刻正色道:“好事都不能做,更何況是壞事!”
趙姬說的這番話很復雜,既有哲學問題,又有道德問題,還牽扯到心理學問題。余嘉錫在其《世說新語箋疏》中為趙姬的話語心生感慨,他說:“蓋古之教女者之意,特不愿其遇事表暴,斤斤于為善之名,以招人之嫉妒,而非禁之使不為善也。”
好事不是不可以做,怕的是他人習慣了這樣做,甚而認為天生就該這樣做。
我由此想到公司做的績效考核管理,本來是好意,用于對員工進行激勵。但是是怎樣執行的呢?每月績效獎金數額有個標準,開始時大家都是全額發放,相當于給大家漲了工資。后來出臺了績效考核管理辦法和細則,大概就是如果本月工作沒有出現什么過錯,績效獎會全額拿到,但如果出了問題,就會被扣除一部分。結果怎樣呢?多做多錯,做的多反倒拿的少,誰被扣了績效都不開心,因為得到的變少了,而且是認為把他的錢拿走了,最終大家都出工不出力。
以上是好的績效考核制度嗎?從結果來看肯定不是。
獎優于罰才是損失規避的良好體現,但很多領導沒有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