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看一檔辯論類節目,辯論的話題是:若干年后,當爸媽老了,我們要不要答應他們“想去養老院”的請求。幾位辯手紛紛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答應:因為這是爸媽想過的生活,不能束縛他們;他們可以和同齡人在一起,沒有代溝,生活更自在;可以讓他們去最好的養老院,有專業的醫療保障……。不答應:大多數普通家庭負擔不起好的養老院的費用,而一般的養老院條件比較差;養老院里面經常有人離開,這樣的環境陰影對于老人來說會有不好影響;父母不是真的想要去養老院,他們只是害怕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增加負擔……。
最后辯論的結果如何我暫且不說,但是其間主持人說到的一個點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我們需要一些符號,把自己和父母聯系起來,這樣,我們才能夠時時想起他們。
—2—
符號是什么?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想念爸媽”似乎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想起爸媽:當我們在學校受委屈的時候,當我們受到表揚嘉獎的時候,當我們與一對父子或者母子擦肩而過的時候,或者是在一些諸如母親節、父親節等特定的節日的時候,我們即便不在父母身邊,也同樣甚是想念!這所有的、能讓我們想起父母的物件、事件、時間節點,其實就是把父母和我們聯系起來的符號。
是的,這樣的符號出現的時候,我們想起父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然而,這樣的符號,在很多人的現實生活中,卻是少之又少的,甚至是可以數的過來的。
—3—
前陣子母親節,我一位同事給她媽媽買了一個皮包,給她爸爸買了一條皮帶,一并快遞回家去了。過了幾天,她媽媽打電話來,開心得不得了,說皮包很漂亮,鄰居家的阿姨很羨慕,接著她爸爸在媽媽旁邊開玩笑:你給我買的東西應該是配套的呀,皮帶有了,還有皮包、皮鞋、西裝領帶呢?同事笑了,說,那你退回來吧,我可買不起一整套!
我問為什么母親節也給爸爸買一份禮物,她笑著說,爸爸容易吃醋。接著她細細數著爸媽的一些趣事,諸如在家里爭著看電視啦,一起做飯啦,劃拳決定誰去買菜啦~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們卻總能折騰出各種花樣來。
我說,你一年也就回家一兩次,怎么他們的情況你這么清楚啊?她很自然地說,我們天天打電話啊,他們什么事兒我都知道,我也什么事兒都跟他們說!
你們天天打電話,有那么多東西可說的嗎?
同事白了我一眼,繼而一臉無比幸福地說,當然有啊,子女和父母之間本就應該有說不完的話!我做飯的時候,可以打電話給我媽讓她教我怎么做,我工作突出得獎了,也可以到家里的群里去給他們二老發個紅包,或者是有時候吃了不該吃的東西不舒服,也可以去找他們求安慰,就算是去逛街,也可以拍個照片給他們看看呀……
同事還在繼續說,我卻有些聽不下去了,不是因為別的,就是這樣和爸媽聯系起來的符號,我實在太少了。
—4—
我給爸媽打電話不能算少,我會每個星期或者每兩個星期給媽媽打一次電話,一般都是固定在周六晚間8點左右。太早,我一般都有事情在忙,太遲,我怕他們已經睡了。有時候,我因為忙或者別的原因忘記打電話了,那么隔兩天,老媽會自己打電話過來。其實我們聊的不多,無非就是相互問問身體如何,忙不忙,再就是催我結婚。每次電話時間都是五六分鐘時間,最多也不會超過十分鐘。而老爸就更少了,他是那種沒事的時候絕不會給我打電話的那種,我會每隔一段時間給他打一次電話。雖然爸媽在一塊兒,但是給媽打電話的時候,他一般也沒有接聽的,最多也就偶爾在邊上嚷嚷一兩句。
而在周六之外的時間,我基本不會給他們打電話的了。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里了:我給他們二老打電話,基本上是定時定量的,甚至電話內容都是固定的。像同事說的,做飯、獲獎、生病、逛街,這些我都會有,但卻沒有一樣能讓我想起爸媽來的,我都是很自然地選擇忽略掉這些小事。
我沒注意的是,我同時也忽略掉了這些和父母聯系起來的符號。
—5—
我從讀小學五年級起,就基本是和父母分居的,他們只在過年時候回家,我也只是放寒暑假的時候會在家里。我和他們的聯系,除了每年過年,基本就是靠著平時的電話了。
在我們周邊,這樣的人很多,特別是那些和父母分局的人。人們忙于自己的事業、學業,忙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基本也就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耐心去聽父母的嘮叨了。甚至在人們的意識中,父母和子女的關系是天生就注定了的,是雷打不動的,不會因為距離和時間的分隔而產生一絲一毫的損壞。這并沒有錯,我們孝順爸媽,愛爸媽,正如他們無私地愛我們、養育我們一樣。和我們之于他們一樣,他們也是我們最親最愛的人。
可就是這樣最親最愛的人,我們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和聯系。我們可能清晰地記得某位明星的生日,卻不記得爸媽的結婚紀念日;我們可能在情人節時和戀人甜甜蜜蜜,卻不會跟父母打個電話說句心里話;甚至出去旅游時候,我們可能一下車就在朋友圈曬自拍,卻忘了給沒有微信的爸媽報個平安。
我們總是把所有的情愫死死地固定在自己的狹小圈子,絕不會讓任何一點想念通過某一個符號蔓延到父母。那些一旦觸碰到,就會想起父母的符號,我們每個人都太缺乏。
—6—
曾經在看《藝妓回憶錄》的時候,有一句話我印象及其深刻:主席(書中男主角)說,我們生來就注定了享受不到自己該享的幸福。這句話用在我們的父母或者以后要為人父母的我們身上是再適合不過了。是的,我們的父母沒有享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幸福,而這樣的幸福,對于為人子女的我們來說,其實并不難給予。
可不可以把吃某一道自己喜歡的菜作為一個符號,每當吃到它時,想起父母?
可不可以把手機電量不足作為一個符號,每當手機沒電時,想想這滿格的電量,有沒有屬于父母的一分鐘?
可不可以把喜悅多一個人分享,當自己獲獎時,除了和朋友慶祝,也和父母分享一下?
可不可以不那么要強什么都自己扛,當自己生病時候,也和父母撒個嬌賣個萌求一求安慰?
……
我們都可以做到的,我們都可以慢慢地給自己設立一些符號,一個,兩個,每當我們觸碰到這些符號的時候,就想起遠方的父母來。
這一些符號,讓自己的想念有一個窗口,也讓遠方父母的愛有一條可以傳遞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