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金像獎舉辦到第36屆,歷史地位就暫且不說了,近幾年,尤其是近兩年的個性定位被認定為叛逆乖張,港片擁躉們連想要好好看看頒獎典禮都變得困難。于是在家里擁有一臺貌似合法的衛星電視仿佛變得有點重要。
我很戲劇化的同時在電視和網絡兩端看直播,除了延時的差異之外,精彩程度真是難以言表。典禮當晚天氣惡劣,衛星電視信號也偶爾中斷。網絡端更是戲劇沖突濃重,B站的直播在頒發最佳新導演時“兩杰一文”上臺時瞬間中斷。彈幕瞬間炸裂,大家也紛紛尋找新出路,終于,我從未聽過的火貓平臺出現一新窗口,大家紛紛涌入,直播期間不斷有各種愛國志士揚言說現場獨派太多要去舉報,終于到了十點多,管理員出面,繼而出現有聲音無圖像,房主的堅持終于在近二十分鐘后有了結果,完整屏幕原本被《人民的名義》宣傳海報覆蓋,但在屏幕中央神奇的出現了一個小窗口,于是典禮直播繼續進行直到結束。
說回電影吧!今年金像獎入圍影片算是兼顧了商業與藝術,大制作、小成本、大熱門、小冷門概不缺乏。隨著合拍片《七月與安生》的12項入圍,“港片已死”的論調震徹天際。這群人自然屏蔽了八項提名的純味港片《點五步》和《一念無明》,也自然跟隨廣電腳步略過了七項提名的銀河新作。就連《七月》的導演曾國祥也是純正的港男。
港片死不死從來都不是問題,有人吐槽頒獎典禮在香港藝術中心的舞臺還不如自己城市的藝術劇院來得開闊氣派,也有人嘲笑星光大道任人圍觀的場面有失體面。但顯然這些都不是重點所在。
香港藝術發展局在十幾年前的2005年開始以“鮮浪潮(flash wave)短片節”來扶持和推動本土電影的新鮮力量,而這股力量多年來在眾多前輩的扶助之下以拍攝短片為基點,到本年度香港電影金像獎共出現了28位新導演。數字其實已經很可觀,而且導演素質和作品質量遠甩過華語電影圈中那大批的作家導演、歌手導演、演員導演。其實這才是電影發展本身應該有的狀態所在吧。
不可否認,華語區的電影工業已經發展到兩岸三地的合作變得司空見慣。而近年來高泡沫且虛假繁榮的票房市場導致我們已經很難有機會看到純正的香港電影。正在內地線上的《一念無明》全線粵語放映不知道算不算一個好的開始,而《點五步》其實也不差,但全線國語配音淪為不倫不類。
身邊朋友一直跟我說,現在金像獎沒意思,沒有以前有趣了。我想說的是,我們不可能以十幾二十年前的心情去看,但現在的我們,也許可以從這一年一度的典禮中吸取一點新的營養,關注一些可能被錯過的電影。比如今年的《幸運是我》、《大手拉小手》、《點五步》、《一念無明》,后兩部線上可能運氣好還能看到,而其他的,資源就由大家好好整和吧。
這整篇文字我是不是忽略了本年度的最佳影片?嗯!那是因為我又紅又專,不讓提的不該提的都不提!詳情大家百個度谷個歌都行,反正蠻值得一看的。
港片沒死,我們的心也不該死。電影當然也不會死,各有各的活法。
文章作者:老K
如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與分享
轉載請聯系授權,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