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24歲,畢業于某三流211大學財務管理專業,畢業后在一家百貨業上市公司內審部工作了大半年。新年伊始,才上了兩天班的我就感到非常沮喪,心里說不出的難受。捫心自問,我真的一點都不喜歡這份工作,因為我在這份工作中找不到一點兒成就感,像我這樣的小白去做內審,說實話也發現不了什么實質性的問題,很多工作都是流于形式,更像是文字的搬運工,我不明白我每天做文字游戲的意義究竟在何處?除了本質的審計工作,部門所有打雜的事都是我去做,然而,領導依然對我不是十分滿意。更讓人絕望的是工資真的非常低,3700RMB/月,然而房租就要1200這樣,每月基本都是月光,我真的對未來感到非常絕望,雖然腦子里經常冒出辭職的想法,但卻并沒有這樣的勇氣,現在財務工作一般都需要有經驗,而我只是虛度了半年,并沒有扎實的財務經驗
上面是一個不很熟悉的個小妹妹在學習群里的提問,當然她并不是指名要我的回答,此時我很想試著主動回答,不只是對她,更是再一次幫助自己建立健康的職場價值觀。
看過她的問題,我能從中捕捉到的關鍵信息有以下3條:
1,對目前工作感到沮喪不喜歡,沒有成就感
2,認為工作大多流于形式沒有意義
3,工資低,沒有勇氣辭職,同時在職的時間虛度了,沒能積累扎實經驗
我在想,這幾個問題似乎困擾的不止那個小妹妹一個人,太多我身邊的人甚至包括我自己也出現過類似的狀態,今天借著回答她,再一次清理一下沉積在我們心中已久的毒素,讓自己在接下來的工作中陽光滿心房。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問題,對工作感到沮喪,沒有成就感,這里面的原因仍然需要再進一步挖掘,到底是因為不喜歡才沮喪,還是因為沒用心做而沒有價值感,所以才沮喪?
我平時會在心里把工作中的沮喪分成二類,一類是我真正用心做了,不管有沒有做出能夠被認可的成就,但是我就是不喜歡這份工作本身,這樣的沮喪需要調整的就主要是工作,考慮換一份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也很重要。
但是還有一類沮喪是因為自己并沒有全力爭取,沒能做出任何成績,自然也就不會被認可,那由此導致的沮喪,需要調整的就不是工作而是自己的態度了。總會有些人的狀態在開始之初就出現了問題,還沒等走出幾步,就停下來自怨自憐,一會兒怨工作沒意思,一會兒怪人不理解自己,總之不想前進的理由太多,而后用一個“不喜歡”就總結了所有問題,個人感覺在現實中好像這一類的居多。
所以,再問自己一次,是不是真的想把這份工作做好?是不是做好了也不喜歡?
其次看第二個問題,至于說工作流于形式,我覺得這不是啥了不起的問題,因為大部分的工作都少不了形式,連形式都沒有的工作怕是更難進入角色,我相信“形”的背后就是“神”,不能弄懂本質,要想做到形式也是很難的。
而工作的意義本來就是自己定義的,這和我們相信愛情是一樣的道理,你認為有就有,認為沒有就會真的沒有,然后你的所作所為也都是按照沒有意義的進行,可怕的是,當你長時間的這樣認為形式工作毫無意義,那你就真的在這“無意義”中喪失了激情和動力,把一份原本有能力做好的工作也做成了真“形式”,結果自然會導致你在工作中的價值一直無法提升。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應該重新理清工作的內涵,深入的用些功夫,大多時候,我們認為的意義都在于你能在平常工作中挖出多深的井,也就是說當你深入下去,意義自然就顯現了。
最后我們在看工資與離職與否的問題,工資從來都不能作為選擇一份職業唯一的理由,當然這里面說的可不是完全不考慮,我們每個人都毫無例外的面對生存問題,更要面對生存質量問題。
但是你要相信,工資的高低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你的第一條和第二條都能順利解決以后,工資應該就不是用來糾結的難題了。
在這個環節里,我想你只有兩種選擇,要么走人去找更好的工作,要么留下繼續煎熬。可是你可曾想過,真要出去你將憑借什么獲得更好的工作?你若留下還是這樣虛度時光,那又憑什么得到這個公司的重用和高薪?
工作的價值與我們自身的價值總要能找到平衡的點,一份工作的背后,是我們所有付出的成本的疊加,不僅僅是時間成本,還有機會,成長,心情……如果你用每天的8小時虛度加上8小時甚至更多時間的沮喪,那么你得到這些工資就已經不少了。
可是相反,如果你用8小時持續精進,讓自己的工作能力 快速提升,再用8小時熱情坦然享受每天的成長帶來的喜悅,那么你還會覺得你的工作中只有沮喪嗎?
事情一點都不矛盾,我們每時每刻都會有至少兩個選擇,人這一生就是由無數次的選擇組成的,當你選擇認真對待一份工作的時候,很可能你就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的愛上了,因為過程中給你帶來的成就感和價值感會是最好的興趣生長劑。
或者,你毫不猶豫奔向自己心中既定的感興趣的職業,一邊做一邊學一邊成長一邊享受,總而言之,要試著用開放的心態看待工作上的事,即使不喜歡也沒什么,只是不要讓自己的情緒站在成長的對立面。
借用查理芒格的一句話:“如果你想獲得你想要的東西,那就讓自己配得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