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臨睡前,在知乎日報上看到今日第一條是:離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點進去一瞧,深夜食堂講故事系列。終于,我把這個APP給刪了。
知乎自從取消了邀請制和實名之后,開始涌入了一大批“精英”和永遠不會去思考、動手實踐的網友。舉個例子,除了離婚這個外,我還看到(或者收到推送)過:「考取第一批次錄取本科(一本)院校難嗎?」、「失眠的時候都在想什么?」等這類近乎莫名其妙的問答。
特別是關于「什么樣的體驗」、「如何評價xx」這些幾乎沒什么營養(yǎng)的問題,小到養(yǎng)貓養(yǎng)狗一個人逛街吃飯看電影,大到當CEO談戀愛結婚離婚。總之,對于這部分人來說,什么都是一種體驗。有些事情我們普通人確實沒法做到,但是這類問題「等死是怎樣一番體驗?」、「長期早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Google Now Launcher 啟動器的使用體驗如何?」。。。題主你是忘了吃藥了嗎?
有這個功夫上來等人給你回答問題,自己割個脈(要沿血管割,而不是橫著割)、用手機裝一個啟動器不就知道了。如果真的不會或不愿去做,就需要等人來回答,這是你的自由,我也沒法攔你。但知乎官方把這些內容推送到出來,是以為所有的用戶都沒吃藥嗎?
另外,在這些(大部分)無意義的問題里,底下都會有位高深莫測的答主在一本正經的回憶著,「謝邀。。。」、「在手機上看到這個問題,于是到電腦前來怒答」,最后花了很長的時間把故事給講完了,有的甚至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有的用很唯美很優(yōu)雅的文筆鋪墊了許久,最后結論不過三五句話。不過話說回來,原本三五句話能講清楚的東西,非得扯上一個毫不相關的故事,有些甚至是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這樣的答主也是挺拼的。
講故事、講故事,整個知乎到處都是在說故事,就連自己能力不行考不上一本院校,都能把父輩的故事搬出來講一講,所以呢,你是多無聊多失敗才來網上找存在感?我提問是來要獲取知識的,如果我要看故事,有那么多能看的,誰稀罕你的故事。另外,「謝邀」,真是謝謝你不請自來的給我講了一段又臭又長又浪費我時間的故事,賤人啊就是矯情。
最可恥的是,知乎官方還將這些毫無營養(yǎng)的東西樂此不疲地推送出來,建議知乎把《故事會》給收了,改名成《故事會》網絡版好了,還能給自己增加名氣。
后來隨著這類問答的推送越來越多,我發(fā)現原來還是自己太年輕。現在的知乎似乎開始從一個“高質量問答社區(qū)”轉變成網絡版故事會了,不知道這個風氣是被誰帶出來,不過這似乎是群眾們很喜聞樂見這一事情,一方面能盡顯題主的無知,另一方面體現了答主的高逼格、高水準,網友們還能免費看一篇小短文、心靈雞湯來打發(fā)時間,網站也能有大量的流量并且還能突出網站的專業(yè)性,簡直皆大歡喜。
這類問題如果只出現在知乎網站上的話也沒什么,畢竟網絡問答社區(qū),無可厚非。可知乎除了是一個網站外,他還有另一項產品——知乎日報。一個標榜著自己「以獨有的方式為你提供最高質、最深度、最有收獲的閱讀體驗」。但現在的推送的文章不是小清新就是雞湯文,真正有用的資訊沒幾條,不僅是日報,現在的每周知乎精選,往郵箱中推送的文章也是越來越有《故事會》風范。除了感覺能打發(fā)時間外,深度呢?質量呢?有,就可憐的那幾條,心疼那些真正認真且回答專業(yè)的網友們。
雖然現在知乎上不缺乏高質量高水平的問答,但知乎官方盡是選一些毫無質量可言的問答推送出來,這些問答堂還能而皇之的出現在日報和「每周精選」上,還美名其曰「網友推薦」,這惡心的作法不得不讓人懷疑整個編輯團隊的專業(yè)性和導向性,不過畢竟互聯(lián)網公司,流量為王,掛羊頭賣狗肉的事也不是知乎一家在做。
曾經一度以“高質量問答社區(qū)”為豪的網站,如今開始變成一群小白用戶與裝逼犯的聚集地了,不知道有沒有人在知乎提問「如何優(yōu)化的裝逼」,答案列表里應該要有這么一條:在知乎上寫回憶錄,在寫之前記得先寫上「謝邀」。
最后,有朋友糾正我,現在的知乎不是《故事會》,而是《意林》。想想,也沒什么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