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組數據。
2016年,我在微信公眾號“鋒趣”(ID:chenpeifeng1982)里寫了三十六個故事,總計119658個字,獲得了68198次閱讀,留下10896個贊,10769位朋友轉發(fā)分享,被8627位朋友收藏……
在浩瀚的微信公眾號大海之中,我在2016年創(chuàng)造的這組數據,實在太渺小。但對于在業(yè)余時間進行寫作的我來說,意義重大。
十四年前,我獲得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那時候的計劃是:一年之內寫一部30萬字的小說。后來為了應付高考,寫小說這種在當時看來是“不務正業(yè)”的事情便不了了之。
十年前,我從大學新聞系畢業(yè),那時候的打算是:一年之內出版一本書。后來為了應付工作與生活,寫作出書這種在別人看來是“歪門邪道”的事情也隨之擱淺。
一年前,我開通微信公眾號“陳培鋒和他的朋友們”,告訴大家,我要每周寫一個故事,分享我的朋友的人生故事。
現在,我寫完三十六個故事,出版了一本書,另一本新書也已經進入編輯階段。
再分享兩個體會。
每周寫一個故事,對于作家來說,小菜一碟。但對于一個平時忙于工作和照顧家庭的人來說,特別是對于患有嚴重拖沓癥的我來說,困難重重。
現在,我告訴大家,三十六個故事寫完了,并且進入結集出版階段,這感覺爽爆了。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認:這背后的堅持,非常痛苦。? ? 正因為堅持是痛苦的,堅持才更有意義。
無法想象,如果我不是在公眾號上公開告訴幾千位訂閱關注的朋友:我要寫三十六故事,并且出版發(fā)行。我肯定會在寫第六個故事的時候,找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不了了之。
無法想象,如果不是那么多朋友在公眾號和微信上關注我、鼓勵我、監(jiān)督我,我也肯定不會在2016年的最后一周,把三十六個故事寫完。? ? 無法想象,如果不是在那些深夜里抵抗娛樂誘惑、忍受孤獨寂寞,一個人,一杯茶(有時候是一杯酒啦),寫一個故事,我也肯定不能體會:堅持的意義。
不要把目標定得太大,才有實現的可能。
一開始,如果我像十年前那樣,告訴大家,我要寫一部30萬字的書。也許,我現在的結局就是:夢想很大,卻只是空談,繼續(xù)被別人和自己恥笑。
定一個自己能力范圍內的簡單的小目標,堅持去做,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把目光放在遙遠的事情上,只會徒增痛苦和焦慮,因為目標遙遠,我們會感到無助,然后自我否定,最后放棄追逐。
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
最后告訴大家一個計劃
寫完三十六個故事,在寫故事這件事情上,我算是挨過了痛苦期,逐漸進入舒適區(qū)。
舒適區(qū),又稱為心理舒適區(qū).。在這個區(qū)域里,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松、穩(wěn)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
舒適區(qū)是一個自我的安全空間,由四面墻構成:固定的環(huán)境、固定的思路、固定的形象、固定的模式。
"舒適"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就像"溫水煮青蛙"的故事。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溫水煮青蛙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入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當科研人員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當青蛙發(fā)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覺被煮死在熱水中。? ? 一直躲在舒服區(qū)里的人,就像溫水里的那只青蛙,未來可想而知。
一直在這種舒適區(qū)里寫故事,我就如同工廠生產線上的制造者,越來越趨于流程化,最后可能變成嘮嘮叨叨的祥林嫂,大家避而遠之。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2017年,我依然要自找“痛苦”,把自己逼出舒適區(qū)。
我要寫三十六個故事,出版一本書。
我要看三十六部電影,寫三六十篇電影故事。
我要走三十六個地方,寫三十六篇游記,分享三十六段旅程。
我要重拾古老的方式,給三十六個陌生人寫三十六封信,分享三十六種體會。
我要讀三十六本書,寫三十六篇體會,并把三十六本書送給三十六個想讀的朋友。
……
好吧,請叫我“三十六哥”。
2017年,我還會做更多的事情,也許會離開熟悉的工作環(huán)境,也許會離開熟悉的城市,也許會離開熟悉的行業(yè)領域,也許會變成你們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不論是什么樣的變化,我都會在這里分享所有的點點滴滴。
請記住:2017,一定要把自己逼出舒適區(qū)。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陳培鋒 曾獲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其他未知。公眾號“鋒趣”(ID:chenpeifeng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