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海姆G 吉諾特博士的教育經典之作《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越讀,越是歉疚;越讀,越多反思,讀到最后,心中的感慨化為4個字:相“讀”恨晚。沒想到,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有這么多值得好好研究和學習的地方。我感悟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的語言應該簡潔清晰,就事論事。
這一要求看起來簡單,但在實際的教學和管理當中卻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特別是學生在調皮搗蛋或者屢教不改的時候。
回顧一下自己,特別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碰到這樣的場景,可能首先就會是沖著學生大發雷霆,然后再是一通指責批評,弄得學生不是慚愧就是對抗,耽誤彼此的時間,問題可能還沒解決,最后還落得個師生關系疏遠的后果。傷人又傷已又低效。
面對這種情況,吉諾特博士這樣寫道:“他(指老師)無需假裝耐心,也不必在心生厭惡的時候還要裝得偽善?!崩蠋熆梢浴懊枋鏊匆姷模惺艿囊约八谕?。他可以通過運用“我”的語言來保護自己和學生?!北热纾骸拔液苌鷼狻薄斑@太讓我生氣了”“我對此非常憤怒”。
來看書中的例子:
一個孩子把顏料弄灑了,老師可以說:“噢,我看見顏料灑了,我們得弄些水和抹布過來。”
還有: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衣冠不整地來到學校,他的頭發亂蓬蓬的,衣服皺巴巴的。老師只需要說:“看來你真是需要好好的把自己收拾整潔一下了”。
吉諾特博士教會我們,情緒的渲泄并不一定要激烈的言辭。當我們說出自己的情緒時,情緒就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渲泄。而當學生知道了老師的感受之后,通常他們會自省并收斂那些不規范的行為。老師沒有讓憤怒信馬由韁,也給學生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情緒管理的榜樣。這樣的老師是讓人敬重的。
二、當問題出現時,聰明人不是馬上追究過失,而是力圖尋找解決之道。
記得有一次全班寫作業,剛翻開練習冊,就有一個孩子舉手:老師,我的鋼筆沒墨了!我一看,原來又是小鐘,三天兩頭不是沒墨就是沒有鋼筆,一到寫作業就要出點岔子,真是叫人怒火中燒。我忍不住把他痛批了一頓。還跟班上的同學講:誰也不要借給他!因為訓他耽誤了很多時間不說,自己的心情也變得很糟糕。事后想想也挺后悔,完全沒有必要因為這么一件小事大費周張。我只需要簡單的問一下大家:誰可以幫一下他?或者借一支筆給他就行了。
吉諾特博士提醒我們,當問題發生時,最重要的,不是去追究責任者,或者抱怨,首要的問題應該是解決問題。
是的,一個人溺水了,他在拼命的掙扎呼救,岸上的人袖手旁觀,口中卻念念有詞:我早就跟你說過要你不要去游泳,那里很危險……你為什么要去游泳……等等,這堆正確的廢話沒有絲毫幫助,只會讓人絕望。可我們老師,很多時候不就犯了這個錯誤嗎?當學生遇到麻煩的時候,我們批評指責,說教訓斥,卻不能心平氣和的引導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當我們以為自己在苦口婆心,語重心長時,學生可能卻是在茫然甚至是憤怒。
第三、老師的語言應該是富有同情的,是充滿人情味的。
書中作者用“隱形的屠殺”來比喻老師對學生進行的斥責和羞辱。我們都有自己的學生時代,可能也曾體會過那種恐怖的,想逃離的感覺。作者給出了很多正面的例子,他教我們這樣去做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充滿人情味的老師:
老師發現黑板上畫著一幅描繪他頭像的繪畫。畫得逼真而滑稽。全班同學都在等著看老師的反應。老師沒有責問,只是說:“畫得很不錯。我都舍不得把它擦掉了。最好還是讓這位畫家先在紙上重新描摹保存下來。我對他的天分由衷地贊賞。”老師表現出了欣賞,沒有任何的批評、說教,把可能出現的問題化于無形。
7歲的孩子正在用粘土做一艘輪船,他完成了大部分正要拿給老師欣賞卻被同學不小心給摔壞了。孩子哭了,并且和對方打了起來??吹竭@一情形,老師知道情感安慰才是急救。老師分開打架的孩子,然后說:“我看到你在做一艘輪船。我知道你是多么的努力。船摔壞了你當然很難過。這里還有一些新的粘土,等你有興致的時候,你還可以做一艘新的輪船?!崩蠋熣驹诤⒆拥牧觯斫饬怂母惺?,很好的撫慰了孩子的情緒。
這些老師的話語讓人很溫暖,舒服,他們用行動在向學生傳達:這就是愛、理解和同情心。
所以,在跟學生交流時,我們不妨先問問自己:我這樣說,是否呵護了自尊?是否鼓舞了勇氣?是否溫暖了人心? 我的話都在傳達善意、理解和人性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