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隨時變易。孩子早上起來在讀經典,讀著讀著的時候,突然對我說:“媽媽,我和你講個故事吧!”我當時有點愣,以往心中的模式會馬上向我襲來,每個做為父母的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在做一件事可以專心。突然在讀經典的時候,說要講故事。心里有種想批評她的感受。看著她。同樣的心中的另一種想法推翻了自己的想法,我忍住說到:“我們讀完經典,再聽你講故事可好?”茹:“媽媽,我等會怕忘記了。”我接受了她的想法讓她先講了故事,然后自己開心的讀經典去了。通過這件事,我們在想,是不是我們很多時候也在這樣做。我們很多時候在做事的時候,會不時的跑出一件事,我會做臨時的變動。同樣的我們對待孩子是否也可以這樣。就如茹茹可能在當時的時候喜歡講故事,但如果強硬讓她壓后去講的話可能她就會轉頭忘記,或是沒有這樣的興趣了。大人尚可如此靈活處理自己的事件,為何孩子不可?通過這件事我們大人是否要學會在不同的時候,學會變易的思維。當然不是每個時候,都可以允許中間加一件事進來,教會孩子慢慢的回歸到自己。如在讀經典的幾分鐘內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暫時什么都不想,在經典的前后做好。但是在這個先前沒有做到這方面的引導前,做為家長沒有必要只許家長自我安排,而不許孩子自動安排。同樣的孩子如果不是在讀經典的時候,在玩的時候,或者其它的時候如果給你講故事,你肯定會很開心。隨時變易,讓孩子慢慢的做好自己主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 ? 事件二:贊美。從江西回來后,昨天來學做紅燒肉。但是做失敗了,不知是什么原因,肉成了黑色,看起來好丑。有點打擊,孩子從回來就開始:“媽媽,我聞到香味了。”我很慚愧的告訴她做失敗了。茹茹:“媽媽,我來把中間的鵪鶉蛋吃掉,還是很好吃的。媽媽,我們這個可以去評比,這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最黑的紅燒肉;我們可以請教子千媽,下次就會做好了。”孩子在不停的用語言,用行動來表示對媽媽的鼓勵。很多時候發現我們大人做到了嗎?好像相比之下,慚愧!
生活每一天,用美的眼睛去看你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感恩她們的存在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