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非常有名,特別是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每個小孩子都會背誦的作品。
這首詩寫了怎樣的景象?看詩題就清楚了。《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有些版本作《春江曉景》,但是不論曉景還是晚景,肯定是在春天,江邊的景色。至于為什么不知早晚呢?因為蘇軾可能也不知道。
背后的一些內容
這是兩首題畫詩。寫這兩首詩的時間節點比較關鍵,是宋神宗元豐八年。這個點,長期貶謫在外的蘇軾回到了京城。因為宋哲宗繼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重掌大權,開始了對王安石變法的全盤否定以及對新黨的全盤清算。而早年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污以“烏臺詩案”,差點被殺,并被貶黃州、汝州,自然在司馬光眼中屬于舊黨肱骨。所以蘇軾被召回京城,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幾個月內連升三級,仕途一片大好。
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上,蘇軾才會有資格為惠崇的畫題詩。當時惠崇已經過世近八十年,我們用腦子就能想到,一個近百年前有名的畫家作品,得多大的面子才會讓后世的文人在上面題詩?不久之后,蘇軾看穿舊黨本質,開始對舊黨執政作出批判,漸漸不容于朝堂,成為新舊黨都不待見的人物。
惠崇是什么人?惠崇是北宋初期著名的“九僧”中文采最高的人,也就是個和尚,但是會寫詩,會畫畫,和宰相寇準關系還非常鐵。九僧的詩風沿襲了晚唐詩的特色,關注山林、花鳥蟲魚,表達的是閑適、隱逸的心境,多用五言律詩,氣格不高。可偏偏寇準寫得一手好晚唐詩,加上身份特殊,成為了九僧詩團的宗主。這也是“太平盛世,和尚下山”說法的起源,僧人們的活動范圍從山林轉向朝堂,從陋巷轉向街區。
?九僧之所以出名,是和寇準交往甚密有關的。
惠崇是九僧中的領軍人物,詩歌中佳句很多,更有本事的是一手好畫工。《春江晚景》這幅畫已經失傳,但是能讓蘇軾這樣的大文豪動筆賦詩,可見絕非泛泛之作。他的作品留下來不多,現在收藏在遼寧博物館的《沙汀煙樹圖》就是國寶,我們大概能通過《沙汀煙樹圖》的畫工和蘇軾的題畫詩二首來想象《春江晚景》的景色。
這就是文字不同于畫的靈動性。畫和照片類似,直觀、細膩、所見即所得,而文字作品,則發于眼前,動則悠遠,言在詩外,意在詩外。文字賦予人的想象力是遠超一幅畫作的,雖然好的畫、藝術作品同樣能給人想象空間,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文字的能力更普及,更容易發散——這就是為什么人人能詩、人人能歌,卻沒幾個能讀懂后現代主義畫作的原因。
說了這么多背景交待,實際上就是說,蘇軾這兩首詩寫的景色,我們是無法通過觀看來還原了,只有通過讀他的文字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