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父母與子女,所有生靈的永恒主題。
都說來是偶然,去是必然。雖然我之為我,你之為你的幾率小到億分之一,但是我們都是受到眷顧的幸運兒,我們在母親溫暖的懷抱里發(fā)芽,扎根,漸漸成型,我們感受著母親的喜怒哀樂,也讓母親感受到我們的存在,母與子互動著,從此母子/女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那些不幸夭折在母腹的孩子也牽動著母親最柔軟的神經(jīng),一旦想起就會心酸不已。每個人的出生都是一個故事,那是母親一生記憶最深的往事,所不同的是,漸行漸遠的母親漸漸淡忘了痛楚,留下的都是孩子的 一顰一笑、頭疼腦熱。當幾個母親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她家小寶的可樂事跡。孩子的蹣跚學步、牙牙學語,都是母親的腰背疼痛、口干舌燥換來的。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對母親的獎勵。就連癱瘓在床的母親都是孩子最大的精神支柱,病房里每一個患了絕癥的孩子身旁都有一個經(jīng)歷了糾結、掙扎、痛不欲生之后堅強面對的母親,哪怕每餐以饅頭咸菜果腹也不愿放棄孩子的是這世上最偉大的母愛。
? ? ?
雖然感情上是這么親近、無可替代,但不得不承認,孩子,是一個與你擁有相似零件的完全不同的個體,雖然基因來源于你,但經(jīng)過偶然的重組,早已不再是你。而是一個擁有獨立個性、脾氣、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等等一切獨立人性的新個體。不能因為吃了你二十年的飯就事事聽你的安排,不能因為承載著你的希冀就失去自己的天空,不能因為你的愛無私就剝奪他獨立的人格。
? 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實際上是動態(tài)的不斷變化的關系。很多不和睦其實是無視了這種變化:幼兒期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開始建立是非觀念時,反駁、頂撞也是一種探索事物的方式,一味的強調聽大人的話只會讓孩子不服氣、逆反。青春期又是一個思想觀念突飛猛進的階段,海量的知識、信息往往超出父母很多倍,開始確立自信、人格逐漸定型,荷爾蒙就像那棵知善惡樹上的誘人果子,考驗著每個孩子的自控力。青春,稍不留神就會像脫韁的野馬,失去了掌控。這時候的父母,是那樣的弱小、無奈、誠惶誠恐,駕馭著飛馳的太陽車,卻深感力不從心,惟恐掉到深海當中。這時候,愛護已經(jīng)退居二線,更多的該是信任、鼓勵。記得一本書里講到汪國真在大學里演講后,一柔弱女生問他:怎樣才能不受傷?汪詩人反問她:那你留著一點傷痕都沒有的自己干什么用呢?!所有父母都怕孩子受傷,但是每個成年人都知道:削破幾次手才學會了削果皮,炒菜被燙過幾次才最終掌握了油和火的溫度、菜下鍋的手法,嘗過幾次失戀的滋味才寫得出像樣的感人的歌詞。。。只要活著,不可能不受傷。關鍵是對受傷這件事的態(tài)度,正確的態(tài)度會讓你很快自愈,最后有可能修煉成刀槍不入之身。。。看你的修行了。
? 在糾結中,我們長大了,開始離開父母,美其名曰:出息。在小社會中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親密無間、競爭激烈,甚至。。。極品老師和極品室友,對父母的惦念開始化成一通通電話粥,一張張沒座號的站票,父母那里,成了空巢,也許,多了一只叫小寶的狗,還有能省則省的晚飯,打不完的麻將,也許,還有跑不完的醫(yī)院,排著隊卻掛不上的號。。。。父母開始關注別人家孩子的男女朋友、心里琢磨著自己的帥兒子放假能不能領回女朋友,自己的漂亮閨女會花落誰家。不斷飚高的房價使子女的房成了父母的奮斗。子女呢,不是不想斗,實在斗不過。但是,為子女也要有限度。中國人講:兒孫自有兒孫福。外國人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可以這樣理解:該兒孫扛的,別替他扛,萬一哪天您撒手,兒孫扛不住會被壓垮的,一定要讓兒孫學著扛;人呢,自己都不愛自己的話,老天爺都不待見你。勇于承認年華老去的不爭事實,開始學著面對年老的尷尬和不便,為自己,留一手。嬰孩時期的孩子都可愛,老小孩遇到的可不一定都是孝順子孫。
? ? ? ?盼到子女成家,父母以為歇了心,其實,操心的還在后頭呢。磨合期的小夫妻爭吵,孩子鬧病跑醫(yī)院,入托上那個幼兒園,小學贊助費多少,誰接送,送不送小飯桌,兒子喝酒啦媳婦不高興,女兒累倒啦急需救火隊。。。哪一項不是牽動著父母的心?!兒女都把這些當成理所應當,可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子女,能做到反哺父母么?紅樓夢引子早已一語道破: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很多父母常說是“為孩子活呢”。孩子啊,你能承受父母的生命之重么?父母把孩子培養(yǎng)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卻讓他們背負如此重負,不合邏輯吧。
? 事實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與眾不同的人生,誰也替不了誰。在生命的長河中,注定是父母先到達彼岸。時間注定已經(jīng)不多,健康也已被歲月蠶食,僅剩的一點積蓄,請留好自用。一切保險都源于不保險。兒孫是個無底洞,留下多少算是夠?看著父母漸漸逶迤的腳步、稀疏花白的頭發(fā)、不再合體整潔的衣服、餐前打的胰島素、舍不得丟棄的老掉牙物件。。。其實滋味不太好、心情有點糟。有時候觀念不同很難溝通,父母的固執(zhí)和強勢令你壓不住火氣。回頭想想又何必,做好自己的份內,照顧父母的情緒,父母操心幾十年,換不來子女幾年的順從?只要不是父母老年癡呆,就當幾年順民又何妨?中國人當順民也不是一百兩百年了,每個人肯定都有順從的心理積淀。雖然父母與子女可以各執(zhí)己見,但考慮到種種,還是父母為先,真理次之,其他均為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