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牙”是一個熟悉的詞,確是一個抽象的人。看罷《假牙詩集——我的青春小鳥》,意猶未盡,似懂非懂,“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的歌曲,縈繞在耳際。人生沒點三觀盡毀,思維錯亂,總會感覺少點什么吧。假牙可能是典型壓抑后的噴發,不然怎會有這樣無厘頭的詩集出現。讀文字時,習慣性會在頭腦中衍生出畫面感,可這詩集縱然你全神貫注,有時卻也無從獲取畫面。我想:有些詩只有作者懂,有些事只有經歷的人才懂,有些東西只能當它到來的時刻我們才會懂。
一、撕開書的第一感覺,哇,書竟然可以這樣設計。
“產品為王,工匠精神”的時代,這本書的設計可謂別出心裁,獨樹一幟。封面就是一小學生畫的一小鳥,幾個廢了很大力氣才能拼湊一起的文字,一個全是作文格子的圖作為封底,誰看到都有種親切感。封底就是五線譜效果圖,更給人視覺沖擊。癥狀、警告、治療又在玩互聯網的套路了,處處都有套路,里面全是牛皮紙似的舊感覺,書的質地很好,拿著絕不想弄壞。拍點圖展示下:
二、讀到詩的那一剎那,咦,作者到底是個什么人。
人人求網紅,事事搶眼球,全都想上位的時候,作者卻以“假牙”的名字出現,讓無限的遐想。讀詩的過程一直在思考,這個作者究竟是個什么人:如果她是個女人,應該不會這么污;如果他是個男人,應該沒這么細膩;如果是個老人,應該不會取名《青春小屌》;如果是個少年,文字應該不會那么糙。沒有一個特定的角色能定位,問了度娘發現其資料幾乎沒有。只知是馬來西亞詩人,沒更多了……留下了大寫的一萬臉懵逼給所有讀者。劇透幾首吧:
三、回味它的這一時刻,嗯,什么又是真正對的呢。
有一個人如果說完全看懂了假牙的詩,我覺得那就是吹牛比,因為他自己可能有時都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寫,要寫什么。德云社的相聲中說到,對春聯格式“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標準能給人清晰和簡便,都選擇標準模式時,無厘頭的詩何嘗不是一種好選擇。書看罷就是告訴我們,寫詩也可隨意,看似不是詩的詩可能是最好的詩。書的最后一頁留給每一位讀者空白頁,不說,上圖:
人要活出自己的樣子,做別人太累,做自己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