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紐約夢
?我在紐約輕而易舉地找到了一份餐廳服務員的工作,和姐姐蘿莉住在一起,公寓又大又舒適。但公寓所在的南布朗克斯區治安很亂,我好幾次遭到歹徒襲擊,我每次都會反擊,有時成功,有時失敗。蘿莉幫我找到了一所公立高中,它的學業要求不是上課,而是到市內實習。我找到了一家叫鳳凰報的報社做實習生,并成為這家報社的全職記者,此時我剛滿18歲。韋爾奇的境況則越來越差,我給弟弟寫信,布萊恩也在高二課程結束后馬上來到了紐約,并找到一家冰淇淋店打工,同時做輔警。我接受了報社老板的建議去念大學,因為這樣我進來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我申請到巴納德學院。不久妹妹莫琳也到紐約上中學,姐弟妹4人團聚在紐約。
?我到紐約的第3年,父母開著一輛破舊的老貨車也來到了紐約,姐姐蘿莉收留了他們。父親不斷設法向姐姐騙錢喝酒,弟弟布萊恩提議父親與他同住,但要求他不能在家喝酒,父親拒絕了。父母兩人從此睡在破舊貨車、公園長板凳上,正式開始游民生涯。 母親認為游民生活是一種冒險。我因為自己生活舒適,受著良好的大學教育,而為父母的游民生活感到愧疚,更擔心他們寒冷冬天里的生活。母親終于坦陳流落街頭的日子很苦很苦。我考慮休學好幫助父母。蘿莉和布萊恩勸我不要這樣,因為母親其實有很多的財產,譬如當年撿來的兩克拉的鉆石,鳳凰城的房產和一塊很大的地產,完全可以過更好的日子。父母挺過了冬天,但父親得肺結核住院了,他住院6周,也戒酒6周。為了保持戒酒,父親做了偏遠地區旅館的維修員。但一到冬天,母親讓他辭掉工作,和她住到了一起,父親也恢復了酗酒生活。
圣誕節我給父親買了幾件溫暖的衣服做為圣誕禮物,父親感到自己不但照顧不了兒女,竟然還需要兒女們的照顧。
父母游民生涯的第3年,也是我進入大學的最后一學期,我因為學費差1000美元決定休學。父親得知后到處賭博為我籌集了一千美元,我得以繼續完成大學學業。
?父母找到一處廢棄房子作為他們的新家。我有了男朋友艾瑞克,他是一個出身富有的小企業主,我搬到了他在公園大街的大公寓里同住。母親看了我的住處說我出賣了自己。我成為一個報紙專欄的主筆,專門挖掘大人物的隱私,父親高興的協助我的工作,母親則認為這種事情沒有意義。后來母親也認同了我的工作,評論說,“論腦袋你比不上蘿莉,論外貌你比不上莫琳,論膽識你又比不上布萊恩。要說你身上有什么優點,大概就只有勤能補拙這一項吧。”
我的采訪對象都是有頭有臉的人,他們問我的出身,我只好模棱兩可的撒謊。 我和艾瑞克結婚后,母親問我要100萬買下去世舅舅的地,避免落入家族外人之手。我拒絕了,才發現母親從外祖母繼承來的沙漠地塊價值上百萬,母親卻讓我們過了那么多年忍饑挨餓的日子。
蘿莉成為一個擅長奇幻風格的自由畫家,布萊恩成為一名警察,莫琳高中畢業上了一所私立大學,但是她沒有把心思放在學業上。從小她就期待別人來照顧她,由于她長得漂亮,也總能吸引到男人來幫她。后來她休學和父母一起住,辱罵父親是酒鬼,自己嗑藥,最終刺傷了母親。莫琳被法官判決戒毒強制治療,之后只身去了加州。
父親要我去見他,并請我順便為他買酒,我以為他是為了騙酒喝。父親告訴我他已得了絕癥,父女兩人一起敘舊,兩周后父親去世。
之后我發現自己很難靜下來,我省悟到有些事情我必須重新思考。父親去世幾年之后我離開了艾瑞克,因為他和他的生活并不適合我。
?感恩節那天,蘿莉和母親一起,升任警長的布萊恩帶著兒子,全家人都來到我和第2任丈夫約翰一起的新家。一大家人在豐盛的食物中歡聚在一起。
這部傳奇式的回憶錄到底想給我們帶來什么呢?它把重點放在與父母在一起的艱苦歲月,而之后自己奮斗的十幾年著墨較少。因此作者試圖展示給我們的無疑是與父母在一起的艱苦歲月。她也碰到了一些人,同齡的小孩,成人鄰居,但重點依然是自己的成長與感悟。
十六、七歲時,她意識到父母的所作所為沒有父母的樣子,但是在她成長大成熟之后,對父母的情感變得理性,理解和接納了過去的一切。她對父母的關愛并未因此而減少,雖然曾經,甚至依然不滿父母的作為,但她對父母永遠是滿滿的愛,一如父母對她的關懷。這就是父母和子女,只要有愛,無論犯過多少錯,受過多少苦,愛永遠是父母與子女關系的主旋律。
愛之不足,比愛的過分滿溢要好,至少讓我們懂得,沒有什么愛是無條件、理所當然的,哪怕父母之愛。所謂叛逆,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她的認識可能是正確的,像本文中的女兒; 也可能是錯誤的,無論何者,父母應當尊重理解,而非因為感受到冒犯而壓制子女,反思自己的行為也許是更恰當的反應。
三姐弟中以作者的成就最大,母親道出了自己的看法,勤能補拙。何以能勤?我更多地看到了作者從少年時代起便具有的決斷力。在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父親毆打時,她便決定不讓任何人再這樣對待她,并且開始存錢離開貧窮的韋爾奇和不盡責的父母。無論父親如何破壞她的計劃,她毫不氣餒, 馬上爬起來繼續前進。正是少年時代便擁有的這一份智慧,使得她能夠沿著自己定下的志向,一步一步邁向成功。從這點上來說,她的姐姐和弟弟都得益于她這種堅強的意志力,否則她們可能在偏遠貧窮的韋爾奇生活一輩子,而不是在紐約實現自己的夢想。
意志力源于什么?我認為有兩點,一是我們內在的缺乏和需求,這往往來源于青年以前時代的經歷,它為我們確立未來的方向。正如榮格所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父母帶給家庭的極度匱乏的生活狀況,偏頗的觀念,反而激發了作者要去獲取見識,成為一個見多識廣的人的強烈欲望。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好奇心所能達到的深度,面對困難的勇氣,這取決于天性,也有賴于從小養成的性格。姐弟三人在長期的困頓和饑餓下,養成了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么父母又起到了何種積極作用呢?三姐弟的成功無疑不會都是偶然的。我想首先最重要的是在她們幼小的時候,父母給予了她們愛和精神上的支持。母親給了她們耳濡目染,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機會,三姐弟從小都熱愛閱讀; 父母兩人關系和諧,價值觀較為接近,有利于形成一種內在和諧的價值觀; 缺乏管教同時也意味著她們自由成長的可能性;最后一點也同樣重要,在一些大的是非問題上,父親和母親都是很嚴厲的。至于最小的妹妹,由于長得漂亮,反而成了她問題的根源,從小鄰居幫她,長大之后男人幫她,但誰也無法幫助我們完成內在的成長,也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們實現夢想。
如果說,對父母來說促成子女成長成才的方式有著不同的選擇,而自身的成長卻唯有自我奮斗這一條路。
總之, 本文通過回憶與父母家人一起的與眾不同的生活境遇以及自我成長奮斗的經歷,闡述了父母與子女關系的變化歷程,以及自我成長的經驗和思考,對為人父母和子女者同樣不無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