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看第一遍的時候覺得有點懵懵懂懂,多看幾遍才慢慢咀嚼出它的味道。
首先的感想是,當你做出的一個選擇出乎于世俗之外的時候,你先是會被唾沫淹死,接著就是一陣嘲諷。思特里克蘭得在突然書信告知太太他不想和她一起生活并打算去巴黎生活的時候,幾乎只要知道這個消息的人都是用一種世俗的惡意來揣度,并且毫無新意地認為他是跟一個女人私奔了,難怪當他自己被得知自己做決定的原因的時候,他的面容就變得鄙夷不屑的樣子,覺得女人的腦子太可憐,她們的眼里只知道愛情。
而當所有人知道他確卻的原因的時候,大家又覺得他完全是在無理取鬧,出牌毫無章法。生活中也是,有多少人拿著自己心中的刻尺去量別人呢?正是因為這樣,才有那么多“我是為你好,你應該……”的道德綁架。
其次是我們貌似都太注重環境而忘卻內在,所以我們的情緒很容易不穩定。思特里克蘭德在離開英國后的生存環境在正常人的眼里看來,都是極其邋遢和骯臟的,所以就招致了很多的不理解。像書中的“我”對他這種不關心周圍的生活環境的習性大為惱火,戴爾克.施特略夫在他患病期間也是想盡辦法勸說自己的太太接納他的到來為他提供一個安逸的養病環境,甚至于后來勃朗什后面選擇跟他在一起為了宣示自己的存在感也是盡力去為他營造舒適的環境,企圖用來禁錮他。
這一切都是我們認為一個舒適的環境是一個人生活最基本的追求,而并沒有理解到外在是通過內在起作用的,當你的內在只是集中到一個點的時候,相信周邊的一切都沒有活到你的眼里了,自然也不會讓你放在心上了。開個玩笑話,孟母三遷的故事如果放在北京和上海,有多少家長可以揮霍得起這樣的一份母愛?
最后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極致的投入,就是堅定你最初的選擇。從道德上來講,思特里克蘭德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他拋妻棄子、以德報怨、藐視公共道德等,很多人都會認為他其實就是一個徹徹底底自私自利的人。但是,當站在宏觀上來為他做辯解的時候,我覺得故事又有了另外一番風味了。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敢于活在自己的規劃里。到了他的這個年紀,沒有多少人敢選擇從零開始,不要說你肩負著多少責任,假使你沒有很大的財務負擔,你敢哉你的四十歲選擇辭去現在的工作重新來追求你的生活么?就是很多人在二十多歲都不敢輕易選擇另外的生活方式,他們并沒有勇氣來打破這個舒適區。
在自己的選擇里,他可以從一而終。在選擇了畫畫這條道路以后。他的坎坷經歷和貧困潦倒在書中大家也有目共睹,而且大家也應該可以注意到,其實即使在后期,他也可以依靠戴爾克.施特略夫和“我”的幫助,比如說賣一副畫給我們,來換取更好的生活。但是,他從來沒有,在他眼中,我只需要畫畫,至于生活,只要能存在讓我繼續畫畫就可以了。更讓我動容的是,即使在經歷過病重折磨,你問他是否后悔,他依然覺得很開心。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當你有一個目標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為你讓步。
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只為了實現自己心中偉大的理想,而且這種理想就只活在自己心中,只需要自己來為它背書,所以才有最后思特里克蘭德臨終囑咐將他畢生傾命的繪畫成果毀掉的自信,而且,這種未經世人所驗證的自信實屬罕見。而對比現在,多少人為名利奔波勞碌,以致于忘記了來時的路,陷入泥沼中無法自拔,最后發現自己失去的更多。
相比思特里克蘭德,我們才是更可憐的,我們沒有活出他的才情,我們沒有活出生命的韌性,我們雖有著越來越舒適、越來越便捷的環境,可是我們的周圍仍充斥著滿滿的喪文化和負能量。
深夜時,再問自己一句,你今天抱怨生活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