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國古典志怪小說《聊齋志異》,人們立刻會聯(lián)想到一個個性格鮮明、容顏靚麗的絕色女鬼,她們總是出現(xiàn)在書院和寺廟一帶,出現(xiàn)在落魄書生的周圍,雖然被逼害人,但她們害的往往是輕薄、下流之輩,在付出真情時卻毫無保留,有的甚至為幫助所愛之人不惜“灰飛煙滅”,顛覆了人們傳統(tǒng)認知中對“妖魔鬼怪”一詞的理解,反而把這些良心未泯的女鬼形象刻畫得比真人更加可愛和善良。
在港片的黃金十年里,有一部根據《聊齋志異》中聶小倩一篇改變的傳奇電影——《倩女幽魂》,更是紅遍大江南北,提到這部影片,可能至今在七零后的影迷中奉為經典,對于這部分人來說,那種人生僅有一次的特殊情結今生絕不會有第二次的復制機會。
然而,它們已然沉淀在曾經一度青春如今卻已老去的一代人的靈魂深處,永生永世不再回來。
影片的情節(jié)基本沿襲原著的框架(截去小倩隨采臣回家侍母后的部分),故事是這樣展開的:
落魄書生寧采臣因避雨夜宿荒涼的蘭若寺,被少女聶小倩的美妙琴聲吸引,不料小倩卻是樹妖“姥姥”掌控的女鬼,專門毒害人間,小倩見寧采臣心地善良,不忍加害,反與他發(fā)生戀情,寧采臣聞知小倩的身世后,欲救她逃離樹妖的魔掌,于是求助降妖的道士燕赤霞,在經歷一系列生死考驗后,上演了一場蕩氣回腸的“人鬼之戀”……
還記得影片中那首纏綿得令人“心痛”的詩嗎——
十里平湖霜滿天,寸寸青絲愁華年。
對月形單望相互,只羨鴛鴦不羨仙……
如果再輔以當年那曲深沉悠揚的配樂,不知又會撩動多少人的心弦?
說到這里,我們對原著的作者蒲松齡不覺又生發(fā)幾絲質疑,倘若不是有切身體驗,能寫出這么優(yōu)美生動的故事嗎?
其實,類似聶小倩一類的人物,書中出現(xiàn)的還有很多很多,為何蒲松齡筆下描寫的女鬼形象如此特別——我想這跟他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密不可分,其次是他本人的性格和人生履歷,所有這些原因疊加在一起,造就了一個內心多情浪漫,雖然不敢去愛卻又極度渴望完美愛情的奇男子。
蒲松齡(公元1640年——公元1715年),字留仙,今山東省淄博市人,他用畢生精力完成巨著《聊齋志異》的寫作,全書共8卷,近500篇,是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齡出生的時代正值明末(張獻忠、李自成)農民大起義,隨后清軍入關,社會動蕩不安,此后科舉屢試不中,一生清貧,以種田、教書為生,這為他接觸社會底層的人民生活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加上他終生不得志,一腔的懷才不遇反而促使他在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他內心飽含的豐富感情,只能通過一支妙筆,在天馬行空的行文間恣意揮灑,對美好純真的愛情想往也全部寄托在筆下那些身世悲慘的女子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