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從報紙上獲悉溫州即將在三垟濕地選址建設南懷瑾書院、在欣喜過后心情很復雜,我們知道南懷瑾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國學大師,他個人的學術成就、人格魅力以及對家鄉和國家民族所做出的文化貢獻那是獨步古今、名垂千秋的事業。因此以南師本人命名的書院,我們是否曾思考過一個問題,我們將要建設的書院是一座文化象征性的紀念館?還是結合古今中外的學院經驗、打造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精華文化以及生命科學研究的道德學問殿堂。佛家言:初發心成正等覺。不管如何這件事情是肯定的,因此就個人觀點而言,隨意發表一下個人的一些碎片想法,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
中國古代書院是我國古代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形式。是道德教育理念在實踐中的最好運用,在書院教育中、歷代書院大師們都把以德育人作為書院教育的理念,將道德品質的培育作為其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要求,在長期的實踐中,書院大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在對儒家德育理論的繼承和改造、綜合與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德育課程體系與有效的實施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對我們今天的道德教育仍不失其積極的借鑒價值,中國古代書院在千余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其為己之學的教育理念、成己成物的價值定位以及獨立與自由的文化品格一度書寫了教育的輝煌,顯示了書院教育的應人應事應物的先進性特征。
書院這種教育模式據說起源于唐代,興于宋代、延續于元代、普及于明清,在清末改制中消亡。伴隨著古代書院的產生和發展,書院文化也隨之產生和發展。書院在我國古代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書院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是樹立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完善個人內在的道德品質、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恰當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促使整個社會達到一種和諧有序的狀態。正是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書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質,如尊師重教、培養融洽師生關系,強調學統、崇仰先賢先圣,提倡學術自由、揚棄門派之見以及重視道德教育、強調修身明理等等。 在書院文化的上述特質中,書院教育家們把以德育人作為書院教育的理念,把道德教育放在書院教育首位、將道德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書院將其制度化為章程、學規等形式、使書院重視道德教育的傳統充分顯現出來,中國佛教禪宗的叢林制度很多都是來自書院的模式影響。在書院里學員和老師生活起居學習在一起,老師不僅是布道、傳經、授業而且還肩負做人做事的言傳身教責任,這種教育影響是一種終身的課堂。而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也仿佛是對父母長輩一樣,此所謂:天地君親師、五位一統,使中國千百年來的圣賢教育思想淵源不斷流傳至今。
在這種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古代書院普遍形成了內容豐富的德育思想即“修身明理”,主要包含修身教育和人倫教育兩個方面。修身教育主要體現為立志、勤儉、力行、慎獨、內省;人倫教育主要體現為孝悌教育、義節教育、誠信教育。為貫徹落實書院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書院實施了構建經史為主的德育課程體系,訂立學規、設置德育考核體制、祭祀先圣先賢、引導生徒見賢思齊、營造蘊德育功能于一體的自然人文環境以及推行兼收并蓄的“講會”、優游閑暇的“社會”課堂等一系列的德育運行機制以完善其教學體系和增強書院德育的實效性。 中國古代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湖畔)、岳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岳麓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古代書院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因而其德育思想必然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如在強調道德教育的同時不自覺的將愚忠和愛國等同起來,以封建宗法關系束縛生徒的思想言行等。但我們不能因此對書院德育思想的精華也一概否定,我們應該看到古代書院文化中所包含著的豐富的德育思想,這種思想其實是對人性的糾偏和對欲望的合理疏導方法。早在先秦時期對人才的歸類大致分為:智、辯、勇、力,四種。而儒家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而后君子的觀點和要求,其實是從根本上確立了教育的方向。書院教育所營造出來的寬松環境,所倡導的自由自主、懷疑批判、開放創新精神、所追求的以道德涵養為旨歸的教育目的,跟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雅典學院很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是就像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人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才是中國古代傳統文人的立志和目標,這些在今天的當代教育看來似乎很遙遠了,而今天所缺失的書院教育理念,正是高等教育尤當學習、借鑒和弘揚的地方。
我們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書院道德教育的經驗和教訓中得到有益的啟發和借鑒從而更好地為當代的德育工作服務。譬如古代書院在選址方面也充分體現了較為豐富的德育環境思想。選址于依山傍水之處體現了山水比德思想和生態道德觀念或者選址于城郊結合部這是古代文人“出世”與“入世”觀念并存的體現、又或者選址于歷史文化遺跡之處體現了注重人文環境對生徒的熏陶。
現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在快速的經濟發展同時,人們內心也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處于一種迷茫和迫切需要尋求一種心理慰籍的狀態。現代書院的存在模式更像是一種尋求內心的安撫和精神的寄托,在經典的學習中,去尋找古人的生命智慧和生活經驗。但是在書院目前普遍缺乏包括人格以及學問道德修養方面,都能達到為人之師標準的,所謂山長或者大師的前提之下,書院的創立和存在顯然是名不符實的。當然時代不同了,我們也不可能要求做到像古代的這些四大名書院那樣精純致道、培養獨立不移人格的優秀才俊和國家棟梁。但是如果做成紀念館式的書院更是違背書院原本樸素的道德精神和文化內涵,更遑論以人名命名的書院,假如只是一種衣冠文物的展示,其實是稱道不上書院二字之資格歟。古代書院教育、游離于科舉之外、以道德人格涵養為目的、以對個體內在素質的高度關照為特色、以教育教學的自由自主為精神。今天重新解讀書院教育及其精神的思考,不僅會啟引我們對當代教育的重新審視和深刻反思,而且對現代高等教育發展也會具有很多有益啟示。此類擬以攬古今中外之所學者、歸于啟迪人之氣質變化為目的,或許應該是我們建設溫州南懷瑾書院之初心所在。雖說大師之后再無傳奇,但大師之后從善如流者亦如百川入大海、其勢不可擋也!希望書院建設不僅僅是用來裝點景觀和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工程需要,它更須注重書院本身的教育內涵,和社會風尚培養影響的實質功效,誠如是說書院名實相依才不負眾望之所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