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中產”,只能在精神上達到中產。在爬往物質中產這一階梯上,他們有太多累與顛的故事。
他們是為微信微博的主流,可是注意力都在“點”上,看文章看重點句,新聞由“熱點”組成,每個事情有自己的見解但是由不系統。雞湯、毒雞湯都能夠擊中他們的興奮點,在八卦、笑話中流連忘返。價值觀在不斷的建立和崩潰之間,
他們是時尚的圍觀者,有時間看沒錢買,想著把自己的時間變成金錢。時尚榨干他們的血,吸干他們的神,從而填滿他們的衣柜、鞋柜,商人從這場沒有血腥的時尚屠殺中獲得利潤。在沒有時尚服飾能表達自己的時候,只能靠發心情和照片來表達。
他們是夢想的狂徒。因為只有夢想才能鼓勵他們往下走,物質上的匱乏,家境的天然不良,教育眼界的受限,都使得他們不得不在夢想的大帳篷里團縮在一起。最純潔的夢想和最交雜的金錢總是混在一起,大多數人往往在這場拉鋸戰當中度過一生。
國內誕生了《奮斗》、《北京女子圖鑒》等電視劇,正是安慰并鼓勵大眾的影視作品。這里不是說電視劇不好,而是相當好,不同的是,看完電視劇以后,大家多了個聊天的話題,電視劇主角多了一大筆酬金。
全世界都在造夢,社會上也不乏“造夢家”,安插在我們身邊的,還有家里的家長,督促你要“上進”。
我不知道“上進心”究竟是什么,人為什么一定要“出人頭地”,如果細細去想,這是一件沒有根據的事情。如果上進心能活的好一點,活的好一點就能舒服長壽點,最后結局都是見閻王老爺,上進是干嘛來的?
還偉大的學者說過,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到底宇宙關不關心人類進步,人類進步退步對宇宙有任何影響嗎?或許沒有。
但是人類有固有的本能,攀比、嫉妒、模仿、貪婪,這些與生俱來的人性,才讓“上進心”這樣東西成為社會上的一種無形資產。
一般人沒有參照物,是會不知道該如何活下去的。假如我們去到一個星球,看到一種像石頭一樣硬,像紙一樣輕的東西,我們的是沒有辦法去理解的,但是我們的可能會給它起個名字“石頭紙”。石頭、紙都是我們認知范圍東西,所以人很有局限性,我們的生活就是建立在已有的認知上的。
“上進心”,就是在現有的認識當中,比別人過得好。不僅過得好,而且要讓別人都知道,才是全面的好。
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G.Tarde)早就研究過:模仿是“基本的社會現象”。保羅·福賽爾在《格調》也曾說過了,中產階級不自覺地就會模仿上層社會。
而我們的“上進心”,我們這群掙扎在中產線下,貧困線上的一群人,就是模仿中產階級的生活,甚至覬覦高產階級的。
明顯的,我媽模仿的,是比我們高一層的家庭生活。比如她從城里親戚家見過裝飾畫以后,回去后在家里裝上了好幾副畫。畫的內容就不用說了,富貴、山水之類的。在我的審美來看,丑陋至極,但是老媽的心情因此變得好了點,舉止也有點優雅了。
對應地,我媽也不知道該如何評判她的兒子是不是成功。于是,她得從外界找到參考,例如車子、房子、老婆、孝順,這些就是她判斷兒子成功與否的標準。
如果我有了1,鄰居擁有2,輸了。老媽就會鼓勵我要有3,4、5……
中學時候就學到,根據社會財富物質的劃分,將我們劃分為無產、低產、中產、高產、超高產。按我現在的狀況,應該是無產階級。
但是我和身邊的一群朋友一樣,自認為精神上是屬于中產階級。畢竟是大學畢業,然后懂得一點英語,看過一些藝術展,能評論一些音樂好不好聽。
客觀上,人人有父母、朋友、老師,和所有的階層一樣;從精神上,我們卻是孤獨的。我們想攀登的層次是上一代沒有的,在登堂入室之前,必須要經過層層的煉獄。
近年瑞銀展開的每周工作時間調查,調查涉及了70個國家。在調查中,上班族關心的重要問題就是吃飯問題。歐洲人放松的下班時間,允許他們可以準備豐富的晚餐,中國上班族更多地只能在“外賣”與方便速食之間掙扎。外賣APP要是在發達國家,可能不會有這么高的市值吧。
大家這么累,是不是太慘烈了?
不,其實正好,如果不這么累,我們就不會堅強了。我們累到很堅強。
梁文道曾說:“年輕人的好處就是每個年輕人都相信自己能飛,即便到了最后還留在地上爬。”
我們凌晨的自拍,品嘗深夜街邊檔的正宗味道,購買原創折扣店的衣服,一部分證明了我們在地上爬著,另一部分證明我們還是想飛起來的。提前拍攝這些景象供以后“回味”。
勞動的累,只是“精神中產”累的一種,實際上導致更累的就是內心的混亂。有限的精力,接觸北上廣深無限財富誘惑的累;有限的時間和教育,卻被滿天的寂寞和戀愛廣告撩動。面包和愛情遭遇到最大混亂。這個社會這樣子,我們真的很累的。
關于混亂的真相,我想喬治·馬丁說了一些很中肯的話。
混亂不是深淵。混亂是階梯。?
很多人想往上爬,卻失敗了,且永無機會再試——他們墜落而亡。有人本有機會攀爬,但他們拒絕了。他們守著王國不放,守著諸神,守著愛情——盡皆幻象。?
唯有階梯真實存在。攀爬才是生活的全部。
——喬治·馬丁 《冰與火之歌》
馬丁的話很對,人們的生活不亂,其實最亂的就是在取舍上下之間,進一步獲得金錢,失去友情;退一步獲得權力,失去靈魂,這些看似混亂的境遇,都是爬上爬下之間的欲望分裂。
我們選擇往上,孤獨必然在上面等著,即便是實現物質財富飽滿,也會出現“精神赤字”。
往下是無盡墮落深淵,往上是無盡欲望高峰。
有人開始看不慣這群“精神中產”的人呢,說我們是“時尚的棄兒”(追逐時尚卻不受時尚的恩寵);
說我們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語出錢理群教授,指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也說我們是“歷史車輪的繼承者”(只是推動歷史前進,沒能享受時代的好處)。
我們是否真的在乎?是不是在乎的人多了,我們也變得在乎了?
不在乎嗎?那是假的。豬活在豬圈,人活在人圈,多少在乎才能正常。
究竟什么可以自我救贖?還是那句話,人與人的差別,天生的你的改不掉,后天的你懶得改。
讓自己產生更大的價值,這是人生的運算法則。這世界外界永遠在乎你能消費什么,而自我在乎自己能生產什么。這也是自我在乎的。
不管賴床多久,浪費錢多少,對不住別人多深,讓自己產生更大的價值會彌補自我與別人的對你的評價。
然后就是專注。金錢社會什么都是可以交易的,人生也自然成為一種資產,須要專注才好,這樣資產才會得益高、穩。
我們村的長輩們,都是懂得這點的。逢年過節,長輩們都會傳授一些生活經驗,教年輕人要專注些。
有時候我問長輩們,整天田地里干活累不累?
他們說,現在都是為子女擔心,自己的命數已定,倒不覺得有多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