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生活里頭,好多朋友問我如何練字(硬筆)。
但說起來確實能耐不足水平有限,我練字是是野路子,沒有系統(tǒng)的學習。所以斗膽說說我練字路上磕磕碰碰一點經驗以供各位參考。
心態(tài)
- 相信自己能寫好
- 別著急
把練字當作修身養(yǎng)性,是玩兒。前幾天讀成甲的《好好學習》明白了:
學習這事兒不能一味求快。學習的投入與成果關系可以看做是個底數略大于 1 的冪函數,前期增長緩慢,等投入到了一定程度就飛速增長。人說“量變引起質變”就是這理兒,但急于求成的人一般都熬不過那個緩慢增長期就喊著放棄。
按我的經驗來看,三個月字形就會有個巨大的變化。所以,別著急慢慢來。
發(fā)個黑歷史給各位一點兒信心
目標
- 明確自己的定位
- 確定自己的目標
你要知道自己為什么練字?是為了不難看,還是為了更接近書法。這決定了你接下來該怎么做。投入時間,練習方法等。
不管是哪種,希望你能多讀帖,拿著字帖看,琢磨。學相聲老師說要多聽,亦循此理。是熏陶,是提高審美,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也就更容易明白怎么好。
練習
選帖
剛開始的時候,楷書可以從今人田英章、盧中南 入手,行書可從 吳玉生、顧仲安 、錢沛云入手。
等有了一定的認知,就可以試著臨臨古帖了。
鐘紹京的 《靈飛經》 ,趙孟頫的 《千字文》 等等。
我是前一陣子臨弘一法師《心經》的時候,才體會到用毛筆字帖作為參考的妙處。
硬筆書法往往受工具的限制,線條的表現力比起軟筆差了許多,軟筆的妙處就在于,你能從粗細中看出運筆輕重緩急,從起筆收筆看出連帶關系,運筆順序。
執(zhí)筆
寫字的過程基本依賴于手腕和手指的復合運動,正確的執(zhí)筆方式能使二者的運動更加自如。
臨摹
我建議大家從臨帖開始,就是模仿,依葫蘆畫瓢。
臨帖工具
- 米格本(方便確定筆畫位置)
- 字帖
- 鋼筆或 0.5 以上的中性筆
臨帖要點
學書無非兩點:
- 筆法
- 結構
筆法
筆法總的來說把握好三個度的問題。
- 角度
- 力度
- 速度
角度包括:
- 起筆的角度
- 行筆的角度
- 收筆的角度
它決定了筆畫的形態(tài),速度和力度決定筆畫的粗細。
概括的說是筆尖與紙面的相對運動關系。
這里我們以“丶”和 “一” 為例:
起筆有1角,所以要先以筆尖接觸紙面,一般為凌空取勢,即筆尖從空中斜入紙面,(若筆尖直接接觸紙面會導致,筆毫鋪開,接觸面增大,無法形成尖角。)角度為右下。后點的形態(tài)逐漸飽滿接觸面增大,應按,以逐漸加大力度,在2角處改變方向為豎下,要出3角,接觸面逐漸減小,應提,以逐漸減輕力度。
硬筆書法仍是此套動作,不過幅度要小得多。
帶尖角的筆畫多用此法。
橫起筆要有刀削斧剁之感,毛筆里起筆是個斜切的動作。角度為右下,線條粗,要有一定的接觸面所以筆鋒側面與紙接觸,提,同時調整角度為水平偏上,使接觸面變小到一定程度快速穩(wěn)定行筆,再按,增大接觸面使筆畫變粗,角度改為右下,慢慢提筆,帶出尖角。
硬筆書法,將斜切的動作改為“輕按。”
有切角的筆畫多用此法。
結構
主要強調:平衡。
我這里之舉平行等距和避讓的例子
平行等距
平行等距主要是指在一個字中,橫線或豎線不僅應該方向一致,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平行線畫之間的距離也大致是相等的。
這里,以“被線條切割的空白組合怎樣給視覺以勻稱整潔的印象”為綱來分析它的視覺愉悅性,也是一種簡明的科學方法。
引用部分摘自網絡
以 “奴”,為例, “女” 橫畫變短提,“又” 橫撇變短,使得由 “女” 和 “又” 兩個獨體字組成的合體字 “奴” 更有整體感。
筆劃與筆劃之間,偏旁與偏旁之間要相互避讓。這種避讓使筆劃與筆劃之間,偏旁與偏旁之間產生一種親和力,產生一種相互依存感。產生一種整體感。
引用部分摘自網絡
直觀地看,等距避讓帶給人的感受就是:穩(wěn)當,即平衡。
我當時在手吧跟呆呆師父學練字的時候,有過這么段對話:
我:“師父怎么練好字的結構呢?”
師父:“平衡,看八卦圖,自個悟去吧!”
(懵逼)
至于章法,整個作品的謀篇布局,我也做得不好,就不說了。
臨帖建議
要盡可能的與原帖相似,這個過程就是刻意練習加不斷反饋,從而鞏固學習的成果,往明白了說是勤奮和糾錯。在此階段要注意 學與思 的結合。
我建議你最好有個練字日記,記錄比記憶靠譜兒!
這篇文章只是分享自己的一點兒練字經驗,誠如開篇所言,能耐不足,水平有限。到與不到,您多擔待。如有謬誤之處,煩請各位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