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偶遇《斷舍離》,讀完掩卷沉思,當機立斷,痛下決心,決定給自己的生活來一次徹徹底底的改革。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一切不需要的東西”,把好“入口”關,堅決不買不需要的物品。2017來勢洶洶的“雙十一”,再起風波的“雙十二”,“紅包”“湊單”……在我家都沒有掀起大波浪,淡淡地來了又淡淡地去了!
舍-“舍棄多余的廢物”。用了幾天的時間,找到那些留了多年的“寶貝”,其實早早成了“雞肋”,現在終于被我命名為“垃圾”:丟了一些,送走了幾個。有兒子時代的玩具金剛,有老姐送給我的紅褲子,有三四年前“雙十一”剁手買的實際只用了一次的大浴巾,也有女兒穿小了的寶寶衣服。然后,覺得自己的衣櫥清爽些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斷,易!不買就好。
舍離,何其難也!舍棄多余的廢物?但這些應該不是廢物吧?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簡直就是無法脫離啊!
現在重讀《斷舍離》,只讀第二三章“我們為什么沒辦法收拾--無法丟棄的里理由。”和“先從整理頭腦開始--斷舍離的思考法則”。如果第二章于我不痛不癢,第三章,我慎重地對待:
1.我要以自我為軸心,時刻注意提問時的主語,我……;提問時不是“這個東西還有用嗎?”而是“我想要使用它嗎?”思考的方式并不是“這個東西還有用啊。”而是“我想要使用它,所以它是必需品。”
2.把時間軸放在當下,試著把與物品的關系比做人際關系!現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必須放手,只選擇必須要的物品。
我就是在此打住,停滯不前,或者說不忍前行了,也可以說放任自己執著過去!
是的,5,6年前還經常查閱,使用的工具書,英英,英漢,漢英字典等,如今終日在書架上冬眠,終年不曾翻開一頁,難道,我真要“棄之如廢履”?大學時代一路伴我的《朗文當代英漢雙語》,初入教壇配備的各路工具書,曾助我一臂之力的它們,我要扔掉嗎?
但,現在我不用,留給兒子嗎?兒子入初中預備準備的小英漢詞典也只是擺設啊!他查生詞很少用,拿起手機很快就搞定了!這么復雜的心情,不忍深究,也許難以舍棄的還有那因為遙遠而模糊,因模糊而朦朧美好的記憶和情懷吧?
好,作為主角,我寧愿它們,和我的幾大本相冊,幾個筆記本,和幾本日記,作為歷史的見證,在我家的書架上呆著,就讓這長長的一排作為“歷史博物館”吧!
突然間想起,曾經少年時的記憶里,家鄉,父母床下,有一個神秘的紙箱子。爸爸似乎基本是遺忘了它,可又偶爾瞥見,他蹲下,費力的取出,專注地翻看翻看,又慢慢放回去。好奇的我,曾偷偷鉆到床下,使勁推它出來,小心翼翼,不顧上面的灰塵,打開紙箱:一摞摞稿紙,教案本,大大小小的《工作手冊》,書。翻開一本稿紙大小的教案本,密密麻麻,規規整整,一頁又一頁,藍黑墨水的,純藍墨水的,鉛筆的,有勾有圈,或紅色鋼筆標注一下,或下劃直線的,或下畫波浪線的,有的字下點一個點的,有的字旁標*星的。我大氣不敢出,生怕吹口氣這泛黃的紙碎了爛了,又好喜歡好欣賞上面的蠅頭小字啊!輕輕翻了又翻,看了又看,最終仔仔細細,原封不動地放好,包好,推回床下。好像發現了一個秘密似的激動。這以后,爸爸送的“龐中華字帖”被我扔在一邊,只偷偷地臨摹教案本上他自己的字,一字字,仿寫。這樣整潔的頁面,工整好看的字體,小心眼里滿是對爸爸的崇敬。曾做過多年語文教師的爸爸備課多么細致認真啊!現在回憶起來,父親初做老師,后入政府機關做文職,再入國營企業做管理,那“執教”的記憶,難以舍離,他只悄悄埋在心底,小心藏在床下。
而如今我的難以舍棄,難以脫離,又無意間步他后塵了,這些曾經非常重要的書啊本啊!似乎封存了我的過去,但一旦打開,曾經的記憶便流水般漫過心頭。
我現在不需要他們,只是希望它們一直呆在那里,伴著我!與《斷舍離》中“停滯、腐朽的根基”無關,更不是“愧疚、不安的累積”。它們不是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卻是這一生珍惜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