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傳統領域的朋友,做企業二十幾年了,在當地該領域里頗為成功。
2013年,經過深思熟慮,準備把行業內的上下游資源整合在一起,做一款功能型APP。
但是他對互聯網技術一竅不通,于是決定招募一個研發出身的產品經理。核心崗位要求有兩個:一是一定要研發出身;二是成功主導開發過的APP至少要三款以上。
經過4個月的層層選拔,終于找到一個有5年研發及產品工作經驗的職業經理人。
從這名產品經理走馬上任之日起,便開始了一段曠日持久、曲折離奇的產品打造之路。
前三個月從產品框架到產品雛形,老板與產品經理矛盾重重,直到矛盾不可調和,導致第四個月產品經理停薪留職,產品停工。第五個月開始老板啟用外包公司,對產品進行重造。第六個月產品已經是不倫不類、千瘡百孔。第七個月重新召回產品經理對產品進行打磨,兩個月后,產品倉促上線。其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自打有互聯網以來,產品經理一直是個亙古不變、頗有爭議的活兒。產品經理與老板的矛盾,產品經理與市場銷售的矛盾,從來都是是非恩怨無法明了。而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于對產品經理最初的選拔。看出身、看名頭、看工作經驗、看作品、看團隊、看資源。看重這一切都沒錯,但是最重要的是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產品經理有一系列的必備條件,比如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等,但是有一條最最重要的、最難以實現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條是:
無論做什么產品,產品經理首先一定要能深刻洞悉人性。這是優秀產品經理必備的首要條件。
張小龍絕對是這方面的大師,他是研發出身還是運營出身,都不重要,但是對人性的了解和對人類社交潛在需求的把握,絕對來源于對社會、文化、生活、情感的深刻體驗,沒有這些積淀,上面所有能力都具備也難以做出一款深入人心的作品。
當然,上面那么多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能力也缺一不可,可要相比起洞悉人性來說,這些能力太過于普通和普遍,一抓一大把。
截止2016年,中國僅APP類的互聯網產品多達1700萬個,然而殘酷的是活躍APP僅占0.0046%,看這個數據你就會明白,研發失敗的產品為什么會有這么多!
做一款產品很容易,把產品做到人心里很難,難就難在洞悉人性、把握潛在需求的深度不夠。這個深度的深淺,決定了這款產品成功的高度。如果你依然緊抓著出身、經驗、學歷、開發過多少款產品不放,你要么找不到合適的產品經理,要么就算找到了也注定了前途渺茫。
優秀產品經理的基因基本上是天生的,再加上后天從小養成的做人處事的習慣。如果一個企業想招募一個好的產品經理,那就必須砍掉所有常規招聘的條條框框,哪怕他沒做過產品,不懂技術,不懂美工設計,沒做過組織協調,那么這些能力對于具有洞悉人性潛質的人來說,也可以重新培養,其付出的成本和承擔的后果的風險,將遠遠小于常規的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