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你,雖敗猶榮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寶貴的。有這么一個人,才22歲,他原本只要選擇活著,便可以繼續坐擁大筆財產和美麗的妻子,但他一心求死。我想,他是累了。

他,就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里的主人公——于連。

細數一下他短暫且看似開掛式的人生經歷,我也覺得,離去,是他最好的選擇!

木匠家庭出身的于連,瘦小蒼白,嗜好讀書,和擅長體力活的父親、兄長們格格不入,在家里備受欺辱。

他從小視拿破侖為偶像,渴望像拿破侖一樣,通過個人奮斗獲得名譽、地位和美好的愛情。

于連因學業出色,以教士身份被聘任為市長家孩子的家庭教師。優雅善良的市長夫人和外表溫順、內心高傲的于連相互吸引,展開了一場熱戀。

他們的秘密被暴露后,愛護于連的神父將他送往神學院進修。神學院里學生大多為庸俗虛偽之徒,志向遠大的于連飽受排擠。但他因學識出眾,成為了院長的得意門生。

院長在權力斗爭中落敗離開神學院,推薦于連去巴黎擔任一位侯爵的秘書。巴黎的生活為于連打開了上流社會的大門。于連憑借出色的個人能力,贏得侯爵信任,開始活躍于上流社會。

侯爵的女兒瑪蒂德有著狂熱的英雄主義情結,她愛慕于連的英雄式形象, 于連喜歡瑪蒂德的美麗聰慧,但兩人的階級鴻溝太大。強烈的自尊心,使他們的愛情如同拉鋸戰,起伏不定。

侯爵小姐懷孕后,侯爵不得已答應兩人婚事,并為于連改換貴族出身,謀取了一份軍隊中尉的差事。

正當于連感覺前途一片光明,飛黃騰達近在眼前時,一封信將他的美好幻想粉碎了。

市長夫人路易絲在教堂懺悔時受神父擺布,向侯爵揭發兩人關系,并污蔑于連習慣勾引貴族女眷謀奪財產。侯爵信以為真大怒而去。

于連沖動之下跑回家鄉,在教堂當眾對路易絲開槍后被捕。所幸路易絲只受輕傷。

于連不顧瑪蒂德、路易絲和朋友的營救,坦然認罪,在法庭上猛烈抨擊權貴。惱羞成怒的陪審團給他定下蓄意殺人罪,最終宣判死刑。

這個躊躇滿志、一心想改變命運的青年,就這么走完了他悲劇的一生。

看完這部小說時,我淚眼婆娑,千言萬語如鯁在喉。

其實他只要稍作妥協,就可以不死,一切或許還能從頭開始,但他強烈的自尊心,不允許他搖尾乞憐,不允許他接受侯爵小姐的施舍,他寧愿倒在向上層階級沖鋒的路上,只為得到內心的平靜。

小說里于連生活的時代,是法國波旁王朝復辟后的時代。封建貴族和教會沆瀣一氣,控制著國家機器。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他們唯恐拿破侖式的平民英雄卷土重來,革了他們的命。

這個時代,階級壁壘森嚴,平民上升通道完全被堵死。于連想效仿拿破侖,通過個人奮斗功成名就,注定是難以實現的。但,誰又能鄙夷他的英雄情結呢?

如果一個人的才華配不上他的夢想,你可以說他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野心勃勃,但于連不屬此列。

無論他受聘為市長的家庭教師,還是在神學院由求學者脫穎而出成為教職人員,抑或在侯爵府從小秘書成長為深受侯爵器重的心腹,他靠的是真才實學、堅忍和勇氣。

對于滿腹才華的人而言,學有所成而思學有所用。于連,渴望憑借才華而出人頭地,何罪之有?

強烈的自尊融入于連的血液,使他無法屈從于蠅營茍狗之流;而碌碌無為的茍活又讓他感到生不如死。

在巴黎,于連見識了上流社會的奢靡浮華。他貌似人生開掛,實則精神上乏味無比。因為他的欲望是精神性的,是拿破侖式的成功。而森嚴的階級壁壘,讓平民出身的他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己功成名就。

當即將到手的一切被毀掉,當侯爵給準女婿改換身份得到的中尉差事成為泡影,于連如夢初醒。他終于厭倦了拋棄自我向上爬的日子,厭倦了上流社會可憎的面目,他在殘酷的現實中看到了自己的宿命。

于連在陳述完對這個世界的最后一點驕傲后,帶著一顆仍舊完整的靈魂坦然就死。

他曾挺立在家鄉的峭壁上,讓他的靈魂自由翱翔。他選擇死后長眠于峭壁旁的小山洞,因為那里沒有人世的種種不堪,有的只是清風和寧靜。

《紅與黑》這本書之所以流傳不朽,我覺得它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情。人生這一路,誰的心里沒有一個英雄夢?我們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于連。或者說,人生某個階段,我們都是于連。

于連的死,我感覺是一種拂袖而去終成自己,從一而終迎接死亡的勝利。

于連,縱使世人皆誹謗,我仍敬你是英雄。你,雖敗猶榮!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