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人的付出當做理所應當,導致和家人相處過于“隨意”。還記得之前看湖南臺有個節目叫《變形計》,各種家庭條件好的孩子被派往農村家里生活,而條件不太好的孩子被交換到對方家庭生活。其實反差蠻大的,當然這里面為了節目效果有特殊選取家庭的成分,可還是能看出有些問題。
1. 當父母條件好了,想給孩子最好的物質,可是孩子真的就各方面“健全”了。
與《變形計》正好相反例子是,黃磊在親子關系中就做的比較好,在《爸爸去哪中》黃磊就和自己的女兒多多平等的溝通,而多多就更會察覺到別的孩子的情緒,還會照顧別人。
2. 父母給我們更好的生活,孩子真的就是理所應當。孩子應該從小就懂得有付出才有回報,家長應該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維護中來,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3. 當出現家庭溝通問題時,真的是現在才出現的嗎?也許,在很小的時候簡單粗暴的要求孩子去執行,并沒有良好的溝通。大人認為小孩子什么都不動,其實小孩是聽的懂得。雖然在大人眼里你的孩子永遠是孩子,可他們總會長大,要不你是怎么成為大人的,應該漸漸放手,慢慢讓孩子學會獨立。
4. 當我們在看《變形計》的時候,我們感嘆怎么可以這樣,太不像話了。難道真的就沒有看見自己的影子,沒有被放大的情緒并不代表沒有。我們和父母交談時,對父母的關心反而顯得不耐煩。當他們老了的時候,你可能擁有很多,而他們可能只擁有你。
當了父母時才知道父母的不易,反而對父母好了。所有的愛都應該去維護,不應該被踐踏。
學會“換位思考”,多替父母想想,多考慮他們的情緒變化。父母也應該和孩子多些平等的溝通,而不應該是“老子就是王”。當孩子發現溝通沒用后,他就會選擇沉默和不耐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