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我帶女兒參加了一個培訓機構的講座,說是講座,其實是給家長宣揚英語的重要性,介紹他們的市場,還有很多主持人隨性的無關緊要的話。
不過試上的效果還可以,孩子們積極性和興趣都被帶動了起來。
讓人比較不舒服的是所謂的市場部的人,
一個好好的培訓少兒英語的機構,
硬是搞成了商業氣息濃重的市場銷售會,
還現場報名送玩具,砸金蛋,花樣百出,華而不實。
每個小孩都興趣盎然的要家長報名,因為老師說有玩具飛機,有坦克和芭比娃娃。
現場只有幾個家長報名,主持人就拿著話筒說,恭喜某某家長報名我們XX,
意在烘托氣氛,想搞的熱烈緊張。
如此商業氣息濃厚的少兒培訓,實在讓人無所適從。
可惜現場只有20來個家長,大多數還是在理智觀看的。
有的人看到主持人這樣,本來還在猶豫的,最后立刻帶著孩子走了。
不知道有多少家長被這樣的形式拉去報名,又有多少是排斥的?
我不反對任何一家商家做活動促銷,因為利潤是企業建立的根本目的,生意人賺錢是正常的。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要擴大招生的方式不限于這一種。
2.
我尤其不喜歡的是,推廣的人很不專業的言行。
你看孩子這么喜歡就報名吧(孩子喜歡我就要買,哪天喜歡路邊的寶馬,別墅我也要?)
見在家長在那無動于衷,就使勁跟孩子說,
小朋友叫你媽媽給你報名啊,看我們這還有這么多玩具呢?
見他們這么慫恿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我實在是無語又生氣。
有的老師也是這樣,跟家長說,我們這三四歲的小孩都來學了,你們都6歲了,不抓緊報名就比晚了。
有的家長說在考慮下,現在孩子已經學了2門,再加上你們這一周2次課,時間安排太緊的。老師開口就說,有的孩子還上4門呢。(你會給自己的孩子報的五花八門?)
還有的老師甚至用“危機意識”迫使家長,你們不學別人學,那就輸在起跑線了……
聽到這些危言聳聽的言論,我真心感覺“城市套路多,我要回農村”。
不管是老師還是推廣人員,大多數是才畢業的年輕人,他們沒有做過父母,自己還是半大個孩子,不知道憑的什么底氣,如此說教家長?
甚至有的人還在背后斷定,這些不報名的家長,是舍不得在孩子身上投資。
我很不喜歡那種,一跟你說就想要你立馬掏錢報名的方式。
就像這次講座,到那之前跟我聯系的人根本沒提有現場報名的環節。也許他是怕跟家長說了,連去都不去。
很多家長跟我一樣,以為就是去了解下這家培訓學校,讓孩子試上一節課感受下。
結果我到了才知道還有現場報名,這也很正常,宣傳銷售一體嘛,但總該給家長考慮商量的時間吧。
總結以上,營銷方式真是:
拉客——玩具戰略,收買孩子,
試聽——千方百計讓你掏錢,
這真是給我的印象大打折扣。
3.
搜索網上少兒培訓市場相關話題有很多,其中這些都是普遍想象。
最近幾年,培訓機構遍地開花。
他們花了錢租酒店的場地,花了人力物力,就是沒有好好的培訓員工,
沒有真正地站在家長的角度想好推廣說辭;
更沒有把真正的實惠給到家長,用在一線教學上。
他們寧愿花錢在廣告宣傳,然后把這部分成本開支,全算在運營推廣費用,
最后年年漲學費,由家長買單。But,憑什么?
如果把這些時間,精力,人員都放在做好教學服務上,是不是更好?
金杯銀杯不如家長的口碑,
金獎銀獎不如家長的夸獎。
每年多給老師外出學習,再培訓,免費組織2次孩子上臺表演的活動等等
只要你把心思真正地用在孩子身上,沒有哪個家長是看不到感受不到的。
向內積累,做好足夠的內功,再向外擴展就容易的多。
老師的用心,老板的良心積累下來就是一個公司的財富,
別人能模仿你的店面模式,卻學不精你的服務內涵。
不要只停留在口頭宣傳,不要像做微商一樣每天刷屏,連自己也迷惑其中
做好內功,我覺得根本就是老師這塊,
教學專業性,趣味性,最重要的是責任心。
一個對家長負責,對學生上心的老師一定是受家長喜歡的好老師。
他能實實在在的站在家長和學生的角度,做好教學,積極溝通反饋,
細節決定別人對你的評價。
當然現在很多培訓機構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質量上,
外面也配合宣傳,可還招生難,續費難,說明還是細節沒有做好。
這需要花功夫研究下背后真實的原因。
老師是世界上唯一跟你沒有血緣關系,但愿意為你孩子的進步感到高興,
我說的負責不僅僅是如此,還在于退步時跟你一樣著急,想盡辦法助你提高,
甚至免費為一個或幾個學生多上半小時課。
我曾經就遇到這樣一位好老師,當她因個人原因去外地時,我十分不舍,
女兒也為此流了眼淚,經常念想著她。
一個培訓、教育機構,能有家長認可的,負責的老師,
不用你花太多精力去宣傳發單頁,
長期下來,就會有家長對你的好評不斷,會主動幫你介紹學生。
做好了口碑,自然有家長和學生慕名而來,
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
到時候漲價,也會讓人感覺物有所值,能夠接受,
也不用擔心家長因為費用而另投它處。
4.
可現實,很多培訓機構都不做內功,只拼表面的光鮮。
別人拿的店面大,我也要;
別人裝修高大上,我也去;
別人開了二店三店,我也得跟上;
于是房租開支猛增,怎么辦?不能虧錢,漲學費啊,美名其曰升級了;
于是你漲他也漲,有個怪事,學費漲了,反而好招生。
很多新聞媒體也報道過,培訓機構“利”字當頭,擴張成為行業“硬道理”。
為了招人,會低價留下人,再逐年漲價。
“售前”很熱情,“售中”不耐煩,“售后”打太極。
相信很多家長有類似的經歷,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有人說,對于一般的商品買賣,客戶交了錢就能拿到商品,
但教育不同,漫長的售中過程,考驗的是辦學者的良心。
當“天底下最講良心”的行業被利潤牽住了鼻子,亂象叢生在所難免。
中安在線-安徽日報如此評論。
少兒培訓是個熱門行業,往大的說對社會有著教書育人的貢獻。
真誠希望利益之上,少些商業化,多些人文氣息。
少一些套路,多一份踏實。